在2025年Inclusion外滩大会的圆桌论坛上,围绕“AI应用落地首战:智能体时代是否降临”这一主题,来自明势创投、BAI资本和蚂蚁集团的投资人与企业高管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不同背景的嘉宾对AI智能体的发展前景、落地场景和创业机会表达了多元观点,揭示了行业在技术爆发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明势创投创始合伙人黄明明以“技术乐观派”立场提出,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积累的产品能力将成为AI智能体全球竞争的核心优势。他指出,过去两年推理成本下降280倍、混合专家架构(MoE)降低80%计算成本,叠加Claude3.5等模型工具调用能力的突破,使头部Agent的任务完成度从0.5分跃升至30-40分。这种质变直接推动了用户复购率的提升。黄明明特别强调,中国创业者凭借工程化迭代能力和对垂直场景的深度理解,未来全球Top Agent中三分之二将源自中国团队,即使这些公司最终总部设在硅谷或新加坡。
与乐观预期形成对比的是,BAI资本创始及管理合伙人龙宇提出了“谨慎现实论”。她认为当前AI智能体仍处于“身残志坚”的探索阶段,用户宽容度的窗口期正在缩短。以金融领域为例,零容错率场景对Agent的可靠性要求远未达到。龙宇指出,尽管今年推理成本大幅下降,但模型在产业端的深度适配仍需时间。她特别提醒,中美在模型智能化和产业化进程中的差距正在显现,中国创业者需警惕陷入同质化竞争,应尽早明确自身在生态体系中的定位。
蚂蚁集团副总裁纪纲提出了“场景分层策略”。他将智能体应用场景划分为三类:一是高容忍度的真人交互场景,如旅游咨询、房产中介;二是情感陪伴场景,如AI朋友、虚拟伴侣;三是需要精确数据闭环的工作场景。纪纲透露,蚂蚁集团在医疗、金融等高精度领域已部署Agent,但当前主要提供基础信息咨询,最终诊断仍需人工介入。他建议创业者优先切入前两类场景,通过低容错率环境实现模型能力的渐进式进化。
关于AI效率工具的商业化标准,黄明明提出了“一年盈利红线论”。他以法律诉讼领域为例,某AI项目通过自动化立案将单月案件处理量从300宗提升至1万宗,这种“脏活累活”的完成度虽只有40分,但配合人工审核后已实现规模化盈利。相比之下,纯C端娱乐应用仍需依赖广告模式。黄明明明确表示,效率类工具若一年内无法实现盈利,则说明其价值主张不够刚性。
在超级应用的路径争议中,龙宇认为OpenAI已通过ChatGPT构建起技术护城河,其token消耗量达第二名Anthropic的6倍。她观察到平台型企业正采用“全家桶”策略,如蚂蚁集团同时布局搜索、编程等核心场景。对于创业者,龙宇强调需避免硬闭环逻辑,可借鉴“千岛”模式——在保持二手交易平台百亿GMV的同时,通过Tensor.Art社区连接100万AIGC微调模型,实现情感供给与数据回路的平行发展。
针对创业者素质的讨论,黄明明提出“不完美创始人理论”。他以LiblibAI CEO陈冕为例,指出在AI时代,具备人性特质的创业者更能打造伟大产品。龙宇则从组织管理角度提出,随着Satya Nadella等领导者直接管理下属数量从9.5人扩至51人,未来AI领导者需要兼具技术视野与极致场景洞察力。纪纲补充道,当前95后、00后创业者已崭露头角,这些连续创业者对强化学习等技术有深刻理解,将成为硬件与软件融合趋势下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