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近期因多起私有化案例引发广泛关注,金融、地产、消费等行业公司纷纷加入退市行列。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超过20家上市公司推进或完成私有化进程,其中部分案例因高溢价和股价剧烈波动成为市场焦点。
10月9日,汇丰控股宣布以每股155港元现金协议安排方式私有化恒生银行,较前一日收盘价溢价约30%,交易总规模达1660亿港元。消息公布后,恒生银行股价当日飙升25.88%,盘中触及168港元,创2019年以来新高。花旗分析指出,尽管恒生银行股价过去一年已累计上涨24%,但汇丰新管理层的战略整合意图或为溢价收购主因。
央企背景企业同样在私有化赛道上表现活跃。7月31日,中粮系旗下大悦城地产宣布通过协议安排退市,控股股东大悦城及得茂将以0.62港元/股对价回购股份,较最后交易日收盘价溢价67.57%。复牌首日,公司股价暴涨45.95%。无独有偶,9月22日四川长虹披露全资子公司虹图投资私有化长虹佳华方案,次日复牌后股价大涨23.91%至1.15港元历史高位。
已完成私有化的企业呈现明显估值修复特征。以北京建设为例,8月29日正式退市前,其股价长期徘徊于0.03-0.05港元低位,日均成交量不足50万股。皓明控股以0.14港元/股(溢价2.5倍)完成收购后,复牌首日股价飙升220%。市场分析认为,此次私有化或为北控集团整合旗下资产、聚焦城市科技与绿色能源主业铺路。
流动性困境成为多数企业选择退市的核心动因。复星旅游文化3月19日正式除牌前,曾于2024年12月宣布以每股7.80港元(溢价95%)私有化。公司公告直言,退市后将加速轻资产转型以提升竞争力。Wind数据显示,今年已有21家上市公司通过私有化退市,包括粤丰环保、中粮包装等企业。
但并非所有私有化计划都能顺利推进。5月12日,金利来集团因仅55.33%股东支持(低于75%法定门槛)导致方案流产,复牌当日股价暴跌33.78%。部分股东对私有化价格及公司未来方向存在疑虑,反对票占比达44.66%。类似情形也出现在迪生创建身上,其7月21日复牌后大跌27.30%,私有化计划在法院会议上未获通过。
值得关注的是,市场对失败案例的反应存在分化。1月23日复宏汉霖私有化失败后,股价仅下跌7.95%至15.74港元。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在业绩会上表示,尊重小股东选择,认为其看好公司管线价值。截至10月10日收盘,复宏汉霖股价已攀升至71.6港元,较失败当日涨幅达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