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消费市场持续回暖的背景下,青海省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精准的政策引导,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5年1月至7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77.25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7月单月增速达15.8%,创近19个月新高。这一突破不仅体现了高原经济的韧性,更揭示了“冷资源”转化为“热消费”的创新路径。
消费升级成为青海社零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数据显示,1至7月,全省限额以上单位汽车零售额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8%;高能效家电、智能设备等以旧换新补贴品类表现突出,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62.4%、69.4%和179.3%。西宁市民闫先生报废旧燃油车后换购新能源汽车,直接获得2万元补贴;大学生王佳通过“数码以旧换新”活动购置平板电脑,节省了500元。这些政策红利降低了品质消费门槛,推动消费从“满足刚需”向“追求品质”转型。
重点商品与企业的发力进一步优化了消费结构。1至7月,全省限额以上单位9类商品零售额实现增长,其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45.8%,汽车类增长18%。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通过推动12家LNG民营企业入限纳统,带动全州LNG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73.9%,成为区域消费突破的典型案例。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整体增长7.8%,高于全国5.1个百分点,显示出市场活力的持续释放。
“内外联动”战略为青海消费市场注入新动能。省商务厅推动“青海家宴”品牌走向国际,在香港首发后,陆续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系列活动,带动餐饮消费逆势增长。1至7月,全省限上餐饮企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0.6%,连续两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时,通过线上好物、外贸优品宣推活动,以及“FAVO国际品牌授权集合店”落户、“麦当劳”“小米汽车”等品牌首店开业,消费供给更加多元化。
政策协同为消费增长提供了制度保障。青海省商务厅制定商务领域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和社零攻坚行动方案,构建省市两级联动调度体系,建立358家重点商贸企业调度服务机制,精准掌握行业动态。资金支持方面,累计向各市州下达促消费资金5757.1万元,向488家企业拨付稳增长和入限纳统奖励6431.6万元。政策红利转化为市场动能,限额以上零售业零售额增长12.5%,今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文旅融合成为激活消费的重要引擎。青海健全“1+8”规划体系,文化旅游节现场签约项目8个,总投资1.1亿元。消费场景不断创新,青海湖同宝山露营基地连续6天满房,莫家街小吃街旺季日均客流突破万人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25.6%,文旅“流量”有效转化为消费“留量”。
产业突围将高原的“冷凉劣势”转化为“消费优势”。青海立足高海拔、低气温的自然禀赋,在冷链物流、STC认证等领域实现突破。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蔬菜产业园通过供港澳基地标准化建设,实施水肥一体化项目,建起防雹网和水肥一体化系统,羽衣甘蓝通过STC认证后,经“属地查检绿色通道”72小时直达香港,批发价从每斤0.7元升至1元,亩收入提高1000元以上。
基础设施与品牌认证的完善为“冷凉优势”筑牢根基。全省累计完成3800多栋蔬菜温棚智能化改造,建成154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41座恒温保鲜库,新增冷库库容10万吨,有效降低农产品产后损耗。龙羊峡三文鱼基地实现智能化养殖,产品远销新加坡、西班牙。品牌方面,57个产品获香港优质“正”印认证,三文鱼通过ASC、BAP国际认证,产业增值带动农牧民户均增收。
青海的实践表明,特色资源是发展优势,通过政策引导、活动带动和产业升级,可以延伸“资源—开发—市场”的价值链。面对消费市场基础薄弱的现状,青海聚焦企业调度、消费升级和市场供给三个“小切口”,建立调度机制、给予资金奖励、推进以旧换新、培育限额以上企业、加强招商引资,精准激活市场末梢。这种“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动态调整”的政策逻辑,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