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贝餐饮因“预制菜”争议陷入舆论漩涡,董事长贾国龙与知名公众人物罗永浩的隔空交锋成为焦点。事件起因于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部分菜品为预制菜,引发消费者对餐饮品牌食品安全与性价比的广泛讨论。西贝方面迅速回应,贾国龙手持罗永浩用餐菜单现场还原场景,强调“全店无一道预制菜”,并明确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品牌商誉。
据贾国龙透露,罗永浩一行在西贝中粮祥云小镇店共点13道菜(含2道重复),最终仅剩2道未吃完。他特别指出,顾客离店时曾对服务员表示“挺好”,但随后在社交平台提出菜品存在“隔夜味”等质疑。罗永浩描述称,羊排有重烤后的异味,葱香烤鱼呈现“葱腥”味,大黄鱼片腥味明显,甚至面汤也被指有隔夜痕迹。对此,贾国龙回应称,西贝中央厨房仅进行原料预加工(如羊排切割成型),配送至门店后由厨师现做,与“预制菜成品加热”有本质区别。
为自证清白,西贝宣布自9月12日起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供消费者参观,并公开罗永浩当日用餐菜单。贾国龙坦言,此前关于“高级菜需预加工”的表述曾引发误解,但强调“预加工不等于预制菜”。他解释,国家对预制菜有明确标准,指将食材加工为成品后冷冻、加热即食的品类,而西贝门店菜品均符合现做要求。
危机公关专家詹军豪分析,此次风波可能对西贝品牌形象造成双重影响:一方面,罗永浩作为头部KOL的言论引发信任危机,部分消费者或因预制菜疑虑减少光顾;另一方面,若西贝能妥善处置,可能转危为机,提升品牌透明度。他指出,消费者抵触预制菜的核心原因包括食品安全担忧(如添加剂、食材新鲜度)、口感缺失(缺乏“锅气”)、性价比争议(现做与预制同价)以及知情权缺失(餐厅未明确标注)。
罗永浩在社交平台进一步呼吁,希望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餐厅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对此,贾国龙承认行业判定标准存在难度,但表示西贝虽不排斥预制菜技术,却坚持门店现做原则。他承认预制菜有提升效率、稳定品质的优势,未来或成趋势,但需区分高品质与低品质产品。
餐饮专家文志宏认为,西贝此前布局预制菜产品及开设相关餐厅的经历,可能在此次舆论中加剧消费者混淆。他建议,西贝需通过公示厨房加工流程、强化现做证据等方式消除疑虑。同时,他指出,客单价较低的餐厅更依赖预制菜提升效率,但消费者核心诉求仍是产品品质与价格匹配。当前,健康饮食意识增强导致部分消费者对预制菜产生排斥,即使多数产品符合标准,仍需面对市场教育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