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的表演艺术家游本昌与妻子杨慧华近日入住北京顺义区一家高端养老社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对耄耋夫妇选择主动入住专业养老机构,并非外界猜测的“被子女遗弃”,而是基于对晚年生活质量的理性考量。
该养老社区名为“玉兰人家”,去年十月正式运营,以“四恒”环境为核心卖点——恒温、恒湿、恒氧、恒静的居住条件,为老年人打造全年适宜的生活空间。游本昌夫妇居住的八十平米套间配备独立会客厅,智能床垫可监测睡眠质量,毫米波雷达系统实时预警跌倒风险,这些细节体现了机构对老年人安全与健康的周全考虑。
尽管每月两万六至三万元的住宿费用引发热议,但游家子女认为这笔投入物有所值。女儿游思涵透露,养老社区提供的24小时专业护理远超家庭照护能力,父母在此不仅能享受舒适环境,更能通过康复训练、社交活动保持精神状态。游本昌本人对“家”的定义颇具哲理:“人在哪儿,哪儿就是家;人在哪儿,哪儿就是战场。”
这位老艺术家晚年最深的遗憾,源于与长子游智超的疏离。上世纪八十年代,游本昌事业上升期常年在外演出,将三岁的儿子送回南京由祖母照料。这种“留守儿童”经历加上严苛的棍棒教育,导致父子关系长期紧张。多年后,游本昌坦言自己在父亲角色上“不合格”,甚至需要向擅长沟通的女儿取经。
如今定居美国的游智超已能理解父亲的苦衷,公开场合替父领奖展现长子担当。游本昌虽欣慰于儿子的独立,却始终为错过陪伴时光而自责。这种愧疚感促使他坚持入住养老院,认为专业机构既能保障健康需求,又能减轻子女负担。
与父子关系形成对比的是,游本昌与两个孙女的隔代亲情格外深厚。大孙女通过自媒体分享家庭日常,小孙女则继承祖父的艺术基因,常为爷爷演唱戏曲。这些温馨互动成为他晚年重要的情感寄托。
今年初,一则“病危拒救”的谣言将游家推上风口浪尖。事实上,游本昌早已明确表达对生命终点的态度:拒绝无谓抢救,追求有尊严的离世。女儿尊重父亲意愿,在ICU中配合其停药决定,这种选择被外界误解为“不孝”,实则是对生命质量的坚守。
从舞台到养老院,游本昌以艺术家特有的方式掌控人生终章。高端养老社区提供的不仅是物质保障,更让他在专业照护中保持尊严,在隔代亲情中获得慰藉。这种理性与温情并存的晚年选择,或许正是对“演员”与“父亲”双重身份最深刻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