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人均近万米其林餐厅闭店:高端餐饮遇寒冬,是消费降级还是市场错位?

   时间:2025-09-05 23:00:42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曾经,上海餐饮界流传着这样一句传言:“不去EHB吃一顿,不算真正体验过魔都的奢侈。”这家由好利来执行总裁罗昊与北欧传奇主厨Esben Holmboe Bang联手打造的餐厅,坐落在徐汇一栋法式别墅中,三层空间、定制化北欧料理、人均近万元的消费,让它迅速成为上海高端餐饮的“顶流”。开业仅半年,EHB便摘得米其林一星,驻店女主厨Viviane Mello还拿下“年轻厨师奖”,一时间风头无两。然而,就在2025年9月1日,一纸公告让所有人猝不及防——EHB宣布因“合作战略调整”,将于9月28日正式闭店。尽管强调“暂别非终点”,但重启计划至今没有下文。这并非个例,蝉联8年米其林三星的Ultraviolet、广州米其林一星Rêver·玥等高端餐厅接连倒闭,中国高端餐饮的寒冬,似乎比想象中更冷。

EHB的陨落,是消费降级与客群断层的直接结果。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人均消费3000元以上的餐厅预订量暴跌42%,商务宴请因政策收紧缩水超30%。曾经,EHB的顶级松露、野生鲑鱼套餐是富豪与中产的“身份符号”,但如今,他们更愿意为“火锅烧烤+穷鬼套餐”买单。一位常客坦言:“以前觉得吃EHB是社交资本,现在更在意吃得舒不舒服。”北欧风的仪式感——三层空间流转、侍酒师服务,被吐槽“吃得比考试还累”,而中国消费者,早已厌倦了“为了仪式感而仪式感”的消费,转而追求烟火气的松弛感。小红书上,一条“EHB的分子料理泡沫,不如街边炒粉实在”的评论,获得了上万点赞。

成本黑洞与商业逻辑的矛盾,则是压垮EHB的另一根稻草。746平米的别墅,月租近百万元;30人团队服务10位顾客,翻台率为零;顶级食材成本占比超40%,利润率甚至低于制造业。更讽刺的是,米其林光环反而成了枷锁——评星后,房租暴涨30%,但高客单价难以持续引流,餐厅陷入“不涨价亏本,涨价客散”的死循环。一位餐饮投资人直言:“高端餐饮的本质是‘用极致体验换溢价’,但当消费者不再愿意为体验买单,这种模式就彻底崩了。”

文化冲突与市场错位,让EHB的“北欧极简”在中国水土不服。低温慢煮驯鹿肉、分子料理泡沫,被消费者戏称为“一口千元却饿着出门”。一位食客在点评中写道:“花一万块吃顿饭,结果两小时后饿得找便利店,这体验也太‘魔幻’了。”而好利来“太子爷”的光环,虽然一开始吸引了大量流量,但也因“网红噱头”的质疑削弱了专业背书,难以塑造持久的品牌价值。相比之下,那些更懂中国消费者需求的餐厅,反而活得更好。

面对困境,EHB也曾尝试自救,但效果并不理想。推出平价下午茶、鸡尾酒时段(一楼Tearoom),试图吸引更多客群,但398元的套餐却难敌消费者“花小钱装大款”的心态,反而加速了老客的流失。借法式别墅打造“餐饮+艺术”沉浸空间,却因弱化核心菜品沦为打卡背景板,复购率低于15%。更极端的是,全行业集体“摆摊化”——五星酒店卖包子、米其林主厨街头卖红薯冰淇淋,高端标签彻底瓦解,消费者认知降级难逆转。一位餐饮从业者感叹:“高端餐饮的转型,不是降维,而是降级,这种降级,一旦开始,就很难回头。”

EHB的陨落,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高端餐饮的未来,或许在于重构“奢侈”的定义——抛弃价格虚高,回归价值本质。北京兰斋素食以百元级定价结合声景艺术空间,成为新中产的宠儿,证明“情绪价值>食材炫技”才是破局关键。供应链革命也在悄然发生,中央厨房预制松露酱等高端原料,降本50%,上海老吉士靠“现炒+半预制”平衡品质与翻台率。文化本土化同样重要,杭州桂语山房将宋韵美学融入菜品设计,“东方仪式感”替代西方范式,客单600元仍一位难求。这些案例表明,高端餐饮的生存之道,不在于“贵”,而在于“懂”——懂消费者,懂市场,懂文化。EHB的暂别,或许只是开始,而那些能真正适应变化的餐厅,才能在这场寒冬中活下来。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