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度中期财报的陆续公布,A+H股上市银行的理财子公司业绩也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据统计,截至9月2日,已有24家银行在半年报中详细披露了其理财子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的运营情况。这些理财子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达到156.67亿元,展现出行业整体的稳健增长态势,但内部差异显著,既有显著增长的公司,也有面临挑战的机构。
具体来看,招银理财以13.64亿元的净利润领跑全行业,紧随其后的是中银理财、农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和光大理财,这些公司的净利润均超过10亿元,构成了行业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则由工银理财、浦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和平安理财组成,它们的净利润也均达到了数亿元级别。中邮理财和民生理财同样表现出色,净利润超过5亿元。
在增速方面,浦银理财以76.19%的同比增幅位居榜首,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上银理财和渝农商理财分别以37.35%和28.26%的增速紧随其后。中银理财和华夏理财也实现了超过20%的净利润增长,显示出行业内部的分化与活力。
分析人士指出,理财子公司盈利增长的核心逻辑在于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一方面,随着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行,居民储蓄向净值型理财产品迁移的趋势加速,为理财市场带来了稳定的资金流入。另一方面,资产端通过优化投资策略、提升组合收益水平,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客户基础与代销网络的扩大也共同推动了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张,为利润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并非所有理财子公司都能实现盈利增长。部分机构在上半年出现了净利润的同比下滑,其中平安理财的降幅最大,达到41.28%。建信理财、杭银理财、兴银理财、招银理财和渤银理财也不同程度地面临盈利压力。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规模效应存在天花板,降费趋势压缩收益空间,以及头部机构的竞争挤压等因素所致。
在资产管理规模方面,招银理财以2.46万亿元的雄厚规模稳居行业榜首,尽管较上年末略有下降,但仍较一季度末实现了显著增长。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也分别突破了2万亿元大关,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与此同时,多家国有银行旗下的理财子公司以及光大理财、浦银理财、平安理财和民生理财的规模也超过万亿元。然而,也有部分头部机构呈现理财余额规模的下行趋势。
从整体来看,理财子公司的表现反映了理财市场专业化转型中马太效应的深化。头部机构凭借投研、风控和渠道的综合优势巩固了行业地位,推动了行业规范化程度的提升。这一趋势将压缩中小机构的生存空间,使其面临客户流失和规模收缩的压力。因此,中小机构需要通过差异化、精细化和科技化来突围,以应对市场变化。
分析人士还指出,随着权益市场的回暖和养老理财逐步获得市场认可,理财子公司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产品设计方面,可以推出“低波动权益”系列产品以及“目标日期/目标风险”养老理财,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在业务开展方面,可以与券商、基金等合作开发ETF或指数增强策略,降低自建团队的成本。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也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