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上饶灵山景区的一项巨额投资项目——一条号称“亚洲最长”的登山扶梯,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关于其建设合理性的热议。
据了解,这条超长扶梯在引发网络热议后,仅实测运行了一周,便于8月13日宣布暂停对外开放。景区方面表示,具体的重新开放时间将另行通知。
事实上,这并非首次有景区因建设“登山电梯”而陷入争议。去年,浙江多个山岳景区安装了类似的上下山电梯,引发了关于生态保护与游览便利性的广泛讨论。有网友甚至调侃说,下一步或许该为珠穆朗玛峰建造电梯了。
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登山数小时、观景几分钟”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部分游客的需求。合适的登山电梯不仅便捷舒适,还能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例如,湖南张家界武陵源景区的百龙天梯和湖北恩施大峡谷景区的观光电梯,都受到了游客的欢迎。
灵山作为一处拥有亿万年历史的自然风光景区,其独特魅力在于陡峭的山体和奇石景观。修建超长扶梯不仅施工难度大,还可能对山体原貌造成破坏。一旦景区过度依赖“设施升级”来包装开发,可能会损害其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失去登山的真正意义。
更重要的是,这一争议也暴露出传统旅游业依赖门票和设施收费的思维模式。一个真正可持续的景区发展模式,应该通过提升服务水平、丰富游客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来促进多元化消费,而不是仅仅依靠“门票经济”来创造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