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甘肃省玉门市老市区工业园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能源创新项目近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石油首个针对工业用户的燃气掺氢项目成功试运行,标志着该公司在天然气与新能源融合应用上迈出了关键步伐,同时也为甘肃省工业燃气使用开创了掺氢实践的先河。
玉门市工业园区内,随着控制室内大屏幕上的氢气比例稳步攀升至20%,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中国石油为解决西北地区风光电力消纳难题所展现的智慧与决心。
甘肃酒泉地区以其丰富的风力与光伏发电资源闻名,然而,当风力强劲、阳光普照时,这些清洁能源却常常面临无法有效利用的困境。电网的消纳能力不足,储能设施滞后,导致“弃风弃光”现象频发。面对这一挑战,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公司团队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将富余的风光电转化为稳定的氢能。
通过架设电解水制氢装置,团队成功地将无法及时外送的新能源电力转化为绿色氢气,随后以5%至20%的比例注入天然气管道,输送至工业园区内的用气企业。这一举措不仅为风光电力找到了新的出路,还实现了清洁能源的有效储存与利用。
将氢气掺入天然气管道并非易事,自2024年12月项目启动以来,中国石油联合顶尖科研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在酒泉实验基地,工程师们研发出动态掺混系统,能够根据管网压力和用气需求智能调节掺氢比例;在检测实验室,技术人员对终端设备进行了数千次测试,确保燃烧器能够适应掺氢燃气;在控制中心,团队独创的事故风险监测模型实时追踪管道运行数据,确保安全稳定。
通过不懈努力,中国石油建立了涵盖“掺混—输配—终端利用—贸易计量”的全流程方案,并首次构建了燃气管道掺氢评估体系与标准,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技术范本。
在玉门科化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燃气锅炉正稳定地燃烧着掺氢燃气。据评估,若园区年用气量为1000万立方米,掺氢比例为20%,则公司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600吨,相当于种植了8万棵树。利用谷电制氢掺混,企业的综合用能成本下降了近8%,实现了减排与经济的双赢。
这一开创性项目的成功实施,展现了中国石油在构建“油气热电氢”现代能源体系方面的雄心壮志。在新疆克拉玛依,类似的掺氢试点项目已经开始选址;在江苏南通,城燃企业正在积极改造终端设备以适应掺氢燃气。同时,中国石油工程师开发的安全运行智能监测系统正在申请国家行业标准,为项目的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玉门项目的持续运行,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数据相继出炉:掺氢燃气的热值稳定性高于预期,燃烧效率提升了5%,氮氧化物排放降低了15%。这一项目不仅成功解决了风光电力的消纳难题,更为工业减排开辟了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