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产行业的寒风中,大悦城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从2024年末的净亏损29.77亿元,到2025年上半年实现1.09亿元的净利润,这一逆袭之路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一切的转变,始于大悦城控股董事长姚长林的一次深刻变革。去年接任董事长后,姚长林迅速推动了公司从“传统地产开发商”向“城市运营服务商”的转型。面对行业困境,他没有选择继续规模扩张的老路,而是决定通过组织架构调整和业务重心转移,寻求新的增长点。
今年4月,大悦城经历了一次大刀阔斧的组织架构调整,将原来的7个区域公司缩减为4个,旨在精简层级、提质增效。然而,姚长林真正的“赌注”在于商业运营领域,这是公司业绩反转的关键所在。
姚长林团队敏锐捕捉到了“年轻力”这一趋势,将购物中心重新定位为年轻人的潮流聚集地,而非单纯的购物场所。通过深入分析2000万会员和8亿笔消费记录,大悦城精准把握了二次元、国潮、户外等年轻人的喜好,并在南昌和深圳等地成功开业新项目,吸引了大量客流。
数据显示,南昌大悦城开业首日客流量达到24万人次,销售额约1630万元;深圳大悦城则更为火爆,首日客流量达到42万人次,销售额约2000万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大悦城已布局24个购物中心,实现销售额约220亿元,同比增长12.2%。
大悦城还成功搭上了REITs的东风。去年9月,以成都大悦城为底层资产的华夏大悦城REIT成功上市,不仅打通了“投融建管退”的资本循环,还让重资产的商业地产得以轻资产化运营。该REIT在发行时获得投资者踊跃认购,很大程度上充实了大悦城的资金储备。
然而,逆袭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今年上半年,大悦城总资产较年初下降5.14%,连续多季度下滑,反映出公司在开发投资上的极度谨慎。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大悦城并未在公开市场拿地,仅在8月以7.84亿元竞得三亚一处地块。这一策略虽然有助于改善现金流,但也导致公司营收同比下降5.29%,销售水平回落至区域型房企水平。
但姚长林有着清晰的战略考量:先让现金流回正,再谈规模扩张。从结果来看,他的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上半年,大悦城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38.15%至26.87亿元,融资成本下降42个基点至3.64%,利息负担减轻,毛利率大幅提升至36.35%。
姚长林接任董事长一年多来,成功将大悦城从“规模竞赛”转向“运营竞赛”。商业板块的稳定现金流和REITs的轻资产模式为公司穿上了一件“救生衣”。然而,商业地产赛道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延续客流红利,仍是大悦城面临的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