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的算力盛会上,工信部发布了一组震撼数据:今年智能算力的规模预计将激增40%以上。作为财经领域的资深观察者,我深感这一增长不仅迅猛,简直堪称算力领域的“核聚变”。然而,数字背后的故事远不止于此,外资早已悄然布局,瞄准了三支被大众忽视的潜力股。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股算力浪潮的硬核实力:全国智能算力的规模已突破788 EFLOPS,这相当于78万台顶级计算机同时运作的算力。更令人瞩目的是,国家算力平台已将山西、上海等十个省市纳入其“算力生态圈”,调度着全国六分之一的算力资源,每日处理数以亿计的算力任务。这一布局,无疑是在将中国推向“全球算力中心”的地位。
那么,外资所青睐的三支潜力股究竟是什么呢?经过深入研究,我发现外资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那些“业绩稳健但涨幅滞后”的企业:
海光信息,作为国产GPU的领军企业,其深算二号产品的性能已逼近英伟达的A100,政务金融领域的大单不断,但估值却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
中科曙光,凭借全球领先的液冷技术(PUE低至1.08),手握全国80%的智算中心订单,合并后的增速高达120%,然而公募基金的持仓却降至历史低位。
光迅科技,作为全球仅有的两家能生产卫星激光通信模块的企业之一,已接下中东500万只模块的订单,将于下半年交付,尽管净利润增速高达75%,但其股价表现却未能跟上市场指数。
外资的策略十分明确:在算力市场的泡沫中寻找价值洼地。然而,狂欢之下也隐藏着风险:
首先是估值风险,如寒武纪的PE值已超过4000倍,尽管单季利润仅为3.55亿,但市值却高达5200亿,即将到来的9月解禁洪峰将成为其真实价值的试金石。
其次是技术竞争风险,美国AI芯片出口管制的概率高达40%,这使得浪潮信息、工业富联等依赖英伟达供应链的企业面临不确定性。
最后是业绩风险,随着中报披露的推进,一些算力租赁公司的毛利率已暴跌至15%以下,其订单量根本无法支撑当前的股价。
对于中长线投资者而言,应牢记以下两条原则:
一是深入挖掘“国产替代的深水区”。英伟达H20芯片生产的暂停为华为昇腾链(神州数码、拓维信息)带来了黄金替代机遇;同时,液冷技术已成为算力刚需,PUE低于1.2的英维克订单量激增200%。
二是紧盯“订单能见度”。东数西算二期的启动(直真科技中标9亿调度单)、超算互联网接入30家枢纽(中科曙光深度绑定)等,都是具有明确收益预期的优质标的。
在此,我郑重提醒各位投资者:算力市场的分化已成为常态。只有那些订单厚度足够、国产替代深度足够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记住:真实业绩比华丽故事更重要,国产替代的深度比外资的追捧热度更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