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信用利差低位徘徊,银行理财收益率中长期承压

   时间:2025-08-22 03:56:17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金融市场动态频现,银行理财市场格局与产品表现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自5月以来,得益于银行理财负债端的扩张及公募基金等非银机构的积极增持,信用利差呈现出持续收窄的趋势。在低利率环境与估值整改的双重影响下,理财公司纷纷下调了业绩比较基准,预示着理财产品未来的收益率或将面临中长期的压力。

7月份,受股市与债市波动的影响,银行理财市场遭遇了一定冲击。截至月末,理财产品存量规模稳定在31万亿元左右,与6月相比变化不大。然而,考虑到7月通常是理财市场活跃期,居民存款回流理财的情况较为普遍,此次规模稳定实则反映出部分居民财富正从理财市场转向资本市场,通过投资基金、直接入市等多种方式进入股市。

尽管部分多资产理财产品增加了权益资产配置,但银行理财的主要配置依然集中在信用债上。在这波资本市场行情中,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表现呈现出“整体略显逊色,个别产品受益”的特点。信用债作为主要配置资产,其价格波动对理财产品收益率具有重要影响。

从市场格局来看,银行理财市场持续调整,头部效应愈发明显。一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近180家非持牌银行资管部仍管理着约3万亿元的理财存续规模,尽管数量在减少,但仍广泛分布于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中。另一方面,上半年理财规模的增长主要由头部城商行理财子和部分股份制银行理财子推动。其中,招银理财规模保持行业首位,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紧随其后。光大理财、民生理财、华夏理财等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在城商行理财子中,宁银理财规模增幅最大,截至6月底已超过6000亿元,苏银理财则继续保持城商行理财子中的领先地位,规模接近7500亿元。整体来看,增速较高的城商行理财子在多资产布局、销售渠道拓展上展现出明显优势,积极应对大类资产轮动,实现了良好的产品表现。

中小银行理财市场呈现分化态势,大多数中小银行选择转向代销业务,而个别机构仍在争取理财子牌照。长期来看,受人才储备、系统科技能力、客户资源等因素限制,部分中小银行或将逐步退出资管业务,专注于财富代销。对于大多数中小银行而言,成立和运作理财子公司难度较大,应抓住当前理财产品销售窗口时机,完善代销系统,优化财富顾问能力,以期在区域财富管理市场中占据先机。

值得注意的是,合资理财自2025年以来规模增长显著。截至7月23日,5家合资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已达1917亿元,较年初增加超过50%。其中,法巴农银理财和贝莱德建信理财的管理规模均实现了大幅增长。两者均以固收为核心策略,但发展路径略有不同。贝莱德建信理财注重多策略和产品全覆盖,覆盖各类风险等级和不同形态;而法巴农银理财则更注重稳定回报,发行的理财产品以R2风险等级为主。

从收益率角度看,2025年7月银行理财规模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9%,较6月下降72个基点。现金管理类和固收类产品仍是理财市场的主力军。7月份新发产品初始募集规模为3481亿元,新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持续回落,平均比较基准为2.49%。到期封闭式理财产品中,大部分产品达到了业绩比较基准。

信用利差自5月以来持续处于历史低位区间,受银行理财负债端扩容、公募基金增持等增量资金支撑,信用利差持续收敛。然而,在估值整改深化与低利率环境的双重驱动下,理财产品收益率面临中长期压力。随着整改的不断推进,原有净值平滑手段受限,理财公司为管理波动,配置重心更多向低波动、高流动性资产倾斜,限制了产品收益空间。

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率持续位于低位,与信用利差整体呈正相关。信用利差若持续走阔,或令破净率承压上行。市场参与者需密切关注信用利差走势,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变化。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