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信托业转型阵痛,1.6万从业者何处寻新锚?

   时间:2025-08-20 15:02:53 来源:经济观察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信托业波澜壮阔的变革浪潮中,资深从业者吴沐的声音显得格外深沉而富有远见。作为在信托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老兵”,她见证了行业从巅峰到转型的全过程,也对年轻一代寄予了厚望。

“你们的路还长,信托业的未来将天翻地覆。好好想想,自己的职业规划该如何调整。”吴沐语重心长地告诫着身边的年轻同事。

回溯十年前,信托公司的业务重心高度集中于银信合作、城投项目和地产业务三大板块,这些领域的收入曾占据公司总收入的九成以上。然而,随着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大和信托业务向标准化转型的加速,这一格局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这三大传统业务的收入占比已大幅下滑至不足五成。

今年八月中旬,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信登”)发布了《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信托登记业务指南》(简称《登记指南》)。该指南明确指出,对于资产管理信托,信托公司应落实组合投资要求,禁止开展实质为单一融资方提供融资的信托业务。这标志着信托业高度依赖单一非标资产的业务模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全面迈入组合投资的新纪元。

吴沐深刻感受到,一系列行业新规的出台正在重塑信托业的格局与未来。作为一名即将步入退休生涯的老将,她回顾过去,感慨万千。信托业的转型虽然带来了阵痛,但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她认为,新规带来的规范化并非束缚,而是行业稳健前行的基石。

近年来,吴沐的工作重心逐渐从非标融资业务转向证券投资业务和服务信托业务。特别是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项目,她认为这有望成为破解预付式消费困局的关键。通过创新的信托服务模式,有效监管和保护预付资金,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使用,解决消费痛点。

“你们未来的工作将更多偏向服务领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从业者。”吴沐半开玩笑地对团队中的年轻人说。

李磊是某头部信托公司的员工,他的经历也颇具代表性。作为政信业务的部门负责人,他见证了城投业务的兴衰。过去,他的团队在业务高峰期超过十人,项目接连落地,业绩斐然。然而,随着市场变化,政信项目逐渐降温,公司暂停了新增政信类项目,他的团队被解散,转而成立了服务信托事业部。

李磊的工作也从非标融资业务转变为股权投资业务。他坦言,过去一年能完成十几到二十多单业务,现在可能需要两年才能完成一单,更具挑战性。但他也看到了行业转型的必然性,认为这是从“类信贷中介”向“真正资产管理机构”的转变。

信托业传统的非标融资业务正在逐年下滑,而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信托占比大幅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资金信托投向证券市场的规模合计为10.27万亿元,比2023年末增长55.61%。

吴沐感慨信托业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昔日,房地产、城投平台和通道业务是信托业的三驾马车,如今规模正在逐步下滑。管理费率的下降也导致信托人的高收入时代成为过去。吴沐所在部门的手续费已下滑至千分之六左右,利润变得非常微薄。

随着业务的快速变迁,吴沐所在公司也经历了人事动荡。一些同事因无法适应市场变化和业绩压力而选择离职。李磊也决定离开,转战家族办公室财富管理业务。他察觉到高净值人群对家族办公室的需求日益增长,计划在这个领域大展拳脚。

信托行业人员规模正在加速收缩。数据显示,信托业员工人数已从2021年底的22387人降至2024年底的约1.6万人。面对业务的巨大调整,许多从业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迷茫。

吴沐带领团队积极探索新业务方向,如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消金信托等。然而,这些创新业务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的利润增长点。团队成员上下都感受到了转型的挑战和压力。

信托业务的重塑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吴沐鼓励团队成员走向专业化和精细化,提升专业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她强调,服务的本质是细致入微,为客户想到方方面面,提供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高端服务。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