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矿业市场掀起波澜,路透社披露的一项数据揭示了美国通过泰国和墨西哥,在短短五个月内进口了3834吨氧化锑,这一数字惊人地接近过去三年的总量。这一动态恰逢中国计划于2024年底实施新的矿产出口管制政策,引发了广泛关注。锑、镓、锗等矿产被视为中美战略博弈的关键资源,此前美国军工界已多次预警缺货危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甚至发出“断粮”警告。然而,如今美国的氧化锑进口量激增,引发了外界对中国出口禁令效果的质疑,以及泰国和墨西哥是否成为美国规避禁令的“桥梁”的猜测。
深入分析后发现,事情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泰国和墨西哥并非锑的主要生产国,但中国向这两国的锑产品出口却出现了异常增长。这背后隐藏的是中国企业通过第三国“洗产地”的策略,即先将锑产品出口至泰国和墨西哥,再由美国合法进口。这种操作手法在国际贸易中屡见不鲜,尤其在电子产品和芯片供应链中更为常见。然而,此次涉及的却是战略金属,无疑对出口管制的有效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为何禁令未能实现预期效果?供应链漏洞何在?全球供应链已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网络。禁令能否奏效,关键在于执行力度和配套措施是否到位。当锑被出口至第三国,经过简单加工或“贴牌”后再流入美国,监管难度可想而知。中国企业追求外汇收入,美国企业渴求原料,而第三国则借此“新兴贸易”赚取价差,各方利益交织,禁令自然难以全面落实。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第三国的贸易公司背后往往有中国资本的身影,如2025年上半年,墨西哥新莱昂州新增的37家矿产转运公司中,多数由中资控股。
数据层面也透露出端倪。在2023年之前,泰国和墨西哥从未进入中国锑出口的前十名榜单,但自2023年下半年起,两国进口量飙升,跻身前三。这一变化恰好与中国宣布对镓、锗等关键矿产实施出口管控的时间节点相吻合。尽管锑并非首批限制对象,但其在军工和电子行业的重要性早已引起关注。美国无法直接从中国购买锑,因此选择了泰国和墨西哥作为“中转站”,利用这一渠道规避禁令。
镓的采购途径同样令人担忧。据一位美国矿业企业负责人透露,他每月能从中国获取约200公斤的镓,但拒绝透露卖家和采购渠道。镓作为雷达系统、卫星通信及导弹制导的核心材料,其隐秘的采购过程无疑加剧了外界的担忧。
美国通过“洗产地”手段成功绕过了中国的出口封锁,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禁令完全失效。这一事件揭示了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和监管漏洞。中国需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堵塞供应链漏洞,并提升战略反制的威慑力。对于美国等国试图规避禁令的行为,应高度警惕,以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和战略利益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