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果园水果价格高涨的话题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直呼“月薪2万也吃不起”。针对这一吐槽,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于8月8日通过视频作出回应,其言论随后在8月9日晚间登上热搜榜首,话题#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引发广泛讨论。
余惠勇在视频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商业世界无外乎两种形态,一种是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另一种则是通过教育消费者来实现成熟。百果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后者,我们不会盲目迎合消费者的所有需求。”这番话迅速在网络上发酵,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在商业领域,“教育消费者”原本是一个中性词汇,它指的是企业通过品牌塑造、品类管理、服务优化等手段,帮助消费者理解并认同产品的独特价值。例如,高端咖啡品牌通过市场推广让消费者接受高价咖啡,科技品牌则通过创新技术和用户体验让消费者愿意为高溢价产品买单。然而,在具体语境下,如何表达这一理念显得尤为关键。
余惠勇的言论之所以引发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表达方式被部分网友解读为高傲的说教。在当前消费者对消费支出高度敏感的背景下,这种表述很容易激起公众的反感。消费者对于日常消费品的价格变动尤为敏感,尤其是像水果这样的高频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往往需要伴随着明显的品质提升才能被接受。
事实上,在商业竞争中,价格、体验与价值的平衡才是关键。消费者在面对价格争议时,往往会通过比较不同渠道和品牌来做出购买决策。如果消费者感知不到足够的品质差异和体验提升,那么高价产品将很难在市场上立足。零售业的经验表明,当顾客感到不满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用脚投票,转向其他更具性价比的品牌。
将商业简单划分为“利用消费者无知”和“教育消费者成熟”也显得过于片面。现实中的商业模式远比这复杂多样。许多零售企业既不利用信息不对称,也不刻意承担教育消费者的职能,而是通过提供合适的价格和便利的服务来维持稳定的交易关系。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真正的竞争核心在于如何找到价格、体验与价值的最佳平衡点。
对于百果园而言,面对价格争议,最有效的方式或许是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其产品的价值。这包括展示产品的产地、品质标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这些优势来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只有当消费者真正认可这些差异时,高价产品才能在市场上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同时,市场上的“教育”过程本质上是双向的。企业试图引导消费者认同自身的价值主张,而消费者也在通过购买行为来塑造市场格局。当价格、体验与消费者预期不匹配时,市场的反馈将迅速而直接。这种反馈往往比任何营销策略都更具说服力,因为它直接反映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偏好。
因此,对于零售行业来说,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不是口头宣告或说教,而是通过提供优质的购物体验和明确的价值传递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只有当消费者在一次次购物中感受到产品的独特价值时,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为产品买单。反之,如果体验与价格脱节,再多的解释也难以改变市场的判断。
在商业竞争中,最终裁判权始终掌握在消费者手中。无论是高端定位还是大众路线,产品的定价与价值关系都需要在真实交易中得到验证。对于企业而言,倾听消费者的反馈、适应市场的变化比坚持单向的“教育”理念更为重要。在这样的双向博弈中,市场将筛选出那些既能传递价值又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品牌,从而实现真正的商业教育和市场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