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基金市场掀起了一场限购风暴,让众多基民议论纷纷。中欧数字经济基金限购100万元、永赢睿信基金宣布暂停申购、汇添富QDII基金直接封盘……短短两周内,共有255只基金按下暂停键,连年内业绩翻倍的明星产品也拒绝大额资金涌入。这一现象背后,并非基金经理故作姿态,而是基金管理公司为应对流动性风险所采取的紧急措施。
这场限购潮的核心原因,可以归结为“钱太多烫手”。一方面,为了防止新资金的涌入摊薄老持有人的收益,如中欧数字经济基金年内涨幅已超60%,若继续接受大额申购,基金经理将被迫在高位接盘,影响现有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一些量化基金如诺安多策略,因规模迅速扩张导致策略容量超限,模型出现警报,为避免策略失效,也不得不采取限购措施。外汇额度的限制也是导致汇添富港股QDII基金封盘的原因之一,该基金年内收益高达144%,但外汇额度有限,过度申购可能引发跨境市场的流动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限购潮中,一些绩优基金宁可放弃管理费收入,也要控制规模增长,这反映了基金行业正在从追求规模和速度转向追求质量和稳定性。然而,限购并非一概而论,投资者需要学会辨别真假限购。
真保护类的限购基金,如中欧数字经济、永赢睿信和国金量化多因子,它们因重仓优质资产、策略容量有限或规模敏感等原因,采取限购措施以保护现有投资者的利益。而假慈悲类的限购基金,则可能隐藏着分红套利、清盘风险或场内溢价等高危因素,投资者应谨慎对待。
对于散户投资者而言,在这场限购潮中,应学会“三抢三扔”的生存法则。抢三类“黄金限购”基金,包括订单锁死型、额度稀缺型和小微策略型,这些基金因具有明确的业绩增长点和策略容量限制,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而扔三类“限购毒药”基金,包括规模不足2亿的基金、机构占比过低的基金以及C类或F类份额突遭限购的基金,这些基金可能存在清盘风险、游资拉高出货风险或套利陷阱。
投资者还需密切关注限购基金的规模变化和场内溢价情况。若限购基金的规模周增幅超过20%,应警惕流动性风险,及时减仓。若QDII基金的场内溢价超过5%,则场外申购可能面临高位接盘的风险。
这场限购潮无疑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基金行业的真实现状。过去那种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投资者应更加关注基金的投资逻辑、策略容量和风险控制能力。只有跟随那些“宁可少赚管理费,也要保业绩”的良心基金,才能在波动的市场中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