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便利店的冰柜前,消费者看似轻松自如地选取同一款饮料,这一行为背后隐藏的真相却引人深思。神经科学研究揭示,我们日常消费决策中高达95%的比例是由潜意识所驱动的自动反应,消费者对熟悉品牌的偏好,实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神经习惯。
美国营销专家莱斯利·赞恩在其著作《顾客为什么买了又买》中,深入探讨了消费习惯形成的神经机制。书中指出,当消费者反复选择同一品牌时,其大脑决策区的活跃度反而降低,这种“不假思索的选择”正是品牌忠诚度的极致体现。
赞恩的研究不仅与丹尼尔·卡尼曼的“系统1/系统2”理论相呼应,还进一步揭示了如何通过“增长出发点”塑造消费者的选择习惯。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要想抵御风险、保持增长,就必须深入了解消费者的内在需求和行为模式。
营销领域中,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认为人们的行为难以改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是拥有高客户忠诚度的品牌,如脸书或汰渍,也可能面临被取代的风险。小型直营品牌之所以能够从大品牌手中夺取市场份额,关键在于它们懂得如何改变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连接。
有效的营销策略往往善于运用比喻和幽默。比喻能够迅速而有效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它利用人们已有的记忆间接影响思维,是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有力工具。而幽默则能够突破人们的心理防线,快速建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比喻之所以奏效,是因为它易于理解,能够帮助大脑理解更复杂的概念。而幽默则需要与品牌能提供给目标消费者的价值相关,或者突出品牌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对比,否则就难以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品牌要想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仅仅依靠精美的标识或炫目的广告是不够的。品牌的显著性需要通过与人们生活中真正关心的事物建立联系来实现。当品牌能够引发人们丰富的积极联想时,就会在消费者的大脑中占据更大的物理空间,从而引发直觉性的品牌偏好。
这种直觉性的品牌偏好表现为下意识的重复购买行为,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时几乎不需要费心思考,就像处于“自动驾驶”模式一样。这种购买行为对品牌而言利润最高,因为它们几乎不需要通过优惠、促销等活动来刺激消费者购买。
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具有神经可塑性,即大脑能够随着新的信息输入和经验积累而发生物理变化。这意味着我们大脑的神经网络可以被改变和重组,新的神经网络也会不断生成。因此,人的认知是可以被改变的。
伦敦出租车司机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他们对城市的街道了如指掌,这些知识刺激了他们大脑的发展。研究表明,经过训练的出租车司机海马体积高于平均值,而退休后不再使用这些知识的司机海马体积则缩回到平均水平。这说明学习新东西可以促进大脑的发展。
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深刻互动同样在重塑消费者的大脑。任何对我们有意义的互动都会改变我们大脑的物理结构,形成联想和记忆。因此,品牌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消费者的大脑中占据主导地位,建立强大的品牌连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