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平安基金6000亿规模下的隐忧:权益类业务发展滞后

   时间:2025-08-08 09:57:32 来源:侃见财经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公募基金界,券商系与银行系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双方各展所长,引领行业发展。相较于券商系依靠强大的投资研究能力立足市场,银行系公募则凭借母行的庞大客户资源、广泛的网点布局以及深厚的信誉背景,在规模扩展上显得更为得心应手。工银瑞信、建信基金等业界巨头,正是凭借母行的助力,实现了迅速崛起。

然而,在这一众多银行系公募中,平安基金却显得格外不同。尽管背靠平安集团这一金融巨头,平安基金的发展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自成立之初,平安基金便历经波折,先是遭遇2013年的股市与债市双重打击,随后业务重心一度转向专户投资管理,这一转变直接导致多位基金经理的离职。2014年后,虽然抓住了货币基金爆发式增长的机会,但平安基金的业务几乎全部集中在货币基金上,权益类业务的发展步伐缓慢。

近期,平安基金发布公告,宣布其APP将于8月31日停止运营及维护服务,所有功能将迁移至公司官网及微信服务号。这一公告再次将平安基金置于公众视野之下。作为拥有6000亿管理规模的公募巨头,平安基金为何会选择关闭其APP?

平安基金的历史可追溯到2008年,当时中国平安正致力于构建“全牌照”金融业务体系,于是筹备成立了平安大华基金管理公司。该公司由三方持股,包括新加坡大华资产管理公司、平安集团以及三亚盈湾旅业。2011年,平安大华基金挂牌成立,成为国内第63家获批基金公司。

然而,平安大华的成立时机似乎并不理想。在筹备之初,A股市场刚刚经历了一轮牛市,而平安大华并未能从中受益。挂牌后不久,A股又遭遇熊市,平安大华发行的首只基金——平安大华行业先锋表现不佳,首募份额虽高达31.97亿元,但因业绩不及预期而被大量赎回,两年后规模跌破10亿元。

更为关键的是,在公募基金行业加速发行产品以扩大规模时,平安基金却因成本考量而选择“按兵不动”,全年仅发行了一只货币基金,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拓展子公司平安汇通的专户业务上。这一业务选择导致多位基金经理离职,基金规模大幅缩水至17.83亿元,排名下降至第63位。成立初期,平安基金并未得到集团太多支持,更多依靠自身力量,这也使其成为了非典型的银行系公募。

2014年,余额宝的出现引发了货币基金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平安基金抓住了这一机遇,旗下货币基金平安大华日增利规模迅速扩大。仅上半年,该基金资管规模就从1.67亿元增长至50亿元。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平安日增利货币A的规模已增长至2009.6亿元,占平安基金整体规模的约三分之一。

2015年,罗春风出任平安大华董事长,确立了“先固收后权益”的发展战略,重新将公募基金设定为优先发展业务。此后,固收类业务成为平安基金的核心业务。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平安基金的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规模合计达到了5458.49亿元。

不可否认,平安基金借助货币基金实现了翻身,但这种高度依赖固收类业务的经营模式也隐藏着风险。最近,平安基金宣布停运APP,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公司在成本控制上的考量,更凸显了其在权益类业务上的困境。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平安基金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规模合计不到350亿元。

在A股大幅回暖的背景下,权益类产品增长显著。然而,由于过度聚焦固收类业务,平安基金错过了权益类基金大爆发的红利。高度依赖固收类业务的经营模式还可能导致收益不足和赎回压力。目前,固收类业务的收益远低于权益类业务,而平安基金的固收类业务主要由中小投资者支撑。一旦中小投资者转向收益更高的权益类产品,其业务将面临巨大赎回压力。

早在2015年,平安基金就定下了“先固收后权益”的策略。对于当时未得到集团太多帮助的平安基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然而,在固收类业务规模超过5000亿元之后,平安基金也到了必须正视权益类业务的时候了。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