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悄然而至,标志着秋季的序幕正式拉开。2025年8月7日,星期四,这一天不仅是公历上的普通一天,更是农历乙巳年甲申月戊申日,闰六月十四,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立秋,作为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象征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逐渐转向萧瑟成熟。古人有云:“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正是在描述立秋时节的气候特征。今年立秋的具体时间为8月7日13时51分,随着这一时刻的到来,人们也迎来了凉爽秋风的前奏。
在传统文化中,立秋被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起偏北风,带来丝丝凉意;夜晚的凉风与白天强烈的日照形成昼夜温差,使得清晨时分,室外植物上凝结出晶莹的露珠;而此时的蝉,因感受到阴气上升,太阳光逐渐减弱,鸣叫得更加响亮而凄切。
立秋不仅是气候变化的节点,也是民间习俗丰富的时节。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传统。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中就有“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的说法。从唐宋时起,人们还有在立秋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据说可以预防痢疾。民间还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与立夏时的体重对比,检验肥瘦变化。
在饮食方面,立秋时节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由于伏天人们胃口不佳,往往会消瘦一些,因此到了立秋,人们会通过吃味道厚重的美食来补充营养,首选便是吃肉。吃爆肚等养脾胃的食物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除了“贴秋膘”,吃西瓜或香瓜等“啃秋”习俗也广泛流传,寓意着咬住炎炎夏日的酷热,迎接凉爽的秋季。还有一些地区有吃鸡蛋、秋桃子、豆腐渣等食俗,各具特色。
在养生方面,立秋时节人们讲究“薄衣御寒”,即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即添衣,而是尽可能晚一点增衣,以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预防疾病。同时,秋季气候干燥,易出现“秋燥症”,因此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为主,如芝麻、蜂蜜、银耳等滋润作用的食物。适时进补也是秋季养生的重要一环,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如茭白、南瓜、莲子等。
立秋不仅是一个节气的转换,更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景、传承传统文化的时刻。在这个充满诗意的季节里,愿我们都能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收获满满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