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的活跃度显著增强,据统计,截至8月4日,年内保险机构已累计举牌21次,这一频次已超过去年全年的总和。中国人寿、平安人寿、泰康人寿等十多家大型保险机构纷纷出手,投资领域广泛涉及银行、能源、公共事业等多个行业。这一连串的举牌动作,无疑揭示了保险资金正加速涌入股市,积极寻求更具潜力的投资机会。
在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保险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投资挑战。自2018年以来,我国利率水平不断走低,导致险资投资收益率持续下滑。与此同时,传统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这种利差压力迫使保险公司不得不寻找新的投资出路。高股息率股票因此成为了保险资金的重要投资选项。
据华泰证券的研究显示,自2024年以来,险资举牌对股息率的要求明显提升。在利率下行环境中,保险公司需要更多的股息来支撑现金收益。因此,他们更倾向于投资盈利能力稳定、分红率较高的行业,如银行、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港股相较于A股更受险资青睐,因为港股估值较低、股息率较高,更适合作为长期持有的红利标的。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实施也对险资配置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自2023年起,保险公司开始执行新的会计准则,鼓励将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通过将高息股计入FVOCI,保险公司可以降低利润波动,增加对高息股的配置需求。这种会计处理方式不仅有助于保险公司追求稳定收益,还能更好地管理财务报表的波动性。
为了推动险资入市,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通过延长考核周期、提高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等措施,为保险资金的长期投资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今年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随后,财政部也发布了长周期考核新规,进一步落实了相关要求。
新规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类绩效评价指标调整为“当年度指标+3年周期指标+5年周期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3年周期指标权重最高,达到50%。这一调整有助于引导保险公司更加注重长期稳健投资。同时,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也上调了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更大的投资空间。目前我国商业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已达约33万亿元,但实际投资A股的比例仅为11%,距离政策上限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也在加速推进。目前已有鸿鹄基金系列、泰康稳行基金、太保致远基金等多只险资系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运作阶段。这些基金主要投资于二级市场股票并长期持有,有助于保险公司发挥长线机构投资者的优势,进一步拓展保险资金参与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