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车圈内一场围绕乘龙汽车与理想i8的争议风波持续发酵。自理想i8上市一周后,乘龙汽车便频繁发声,表达对某测试视频的不满,但至今未公布任何重新测试的具体计划。
7月30日,乘龙汽车通过多篇推文回应,直言测试视频存在“一眼看穿的假象”,并附上了一段展示驾驶室变形极小的测试视频,意图反驳“轻轻一碰就散架”的舆论质疑。然而,公众的焦点始终未偏离:理想i8至少敢于公开实测视频,过程透明,画面清晰,即便存在预设问题,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观察视角。
7月31日,事态升级,东风柳汽发布声明,指责理想汽车的行为“超越商业竞争范畴”,误导公众知情权,并指出测试视频未说明具体条件和车况,属于“自定义碰撞测试”。理想汽车随即强硬回应,产品负责人直接喊话:“相信中国汽研,要不再撞一次?直播都行。”这一姿态,无疑将舆论压力推向了乘龙汽车。
面对理想的直接挑战,乘龙汽车的回应却显得情绪化。从8月2日的“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海报,到8月3日的“龙的脊梁,无惧挑战”口号,连续四天的发声中,乘龙汽车始终未提及任何关于重新实测的具体安排。这一态度,让公众对其质疑视频真实性的同时,也对其缺乏实际行动感到失望。
事实上,租一辆i8、进行一次公开实测并不难,即便无法及时找到第三方验证,全网直播也能有效拉回舆论。但遗憾的是,乘龙汽车选择了沉默和情绪化的回应,而非实际行动。专业人士建议,既然质疑测试存在误导,完全可以组织一次四方共同见证的复测,全程直播查车、测试和评估过程。然而,至今乘龙汽车仍未有任何动作。
这场风波不仅关乎产品层面的对抗,更是舆论机制与品牌建设思维的碰撞。理想i8凭借一支视频成功吸引公众关注,而乘龙汽车却在用工业时代的逻辑应对内容时代的挑战。在实测缺位的背景下,所有情绪化的发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乘龙汽车若要挽回局面,唯有放下口号,实际行动,邀请i8进行一次公开实测,方能赢得公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