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稀土市场迎来重大变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与日本四国携手,在美国正式宣布成立印太稀土联盟。此举被视为针对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上的主导地位发起的一次直接挑战。
回顾历史,中国曾一度占据全球稀土产量的九成,被誉为“稀土王国”。彼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稀土资源的依赖显而易见,甚至有言论称“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然而,随着中国稀土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实力的显著增强,这些国家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印太稀土联盟的背后,是美国精心策划的战略布局。该联盟旨在通过分工合作,实现稀土从开采到加工的全链条自主可控。澳大利亚负责矿产开采,加拿大提供技术支持,日本则承担精加工任务,而美国则扮演着统筹全局的角色。然而,这一看似完美的计划,实则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澳大利亚虽然稀土储量丰富,但开采成本高昂,包括人工成本、环保成本等在内的各项费用均远高于中国。开采出的稀土原料还需远赴日本进行精加工,运输成本同样不可忽视。这一系列因素,无疑增加了联盟成员国的经济负担。
面对四国的联手挑战,中国展现出了强大的底气和自信。中国的稀土产业优势并非仅仅体现在储量上,更在于其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从开采、冶炼到分离、应用,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领先的稀土产业体系。特别是在稀土分离技术上,中国凭借徐光宪院士发明的萃取串级理论,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更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反制措施迅速而有力。在印太稀土联盟成立的同一周,中国宣布全面禁止稀土相关技术出口,这是自1994年以来中国在稀土领域采取的最严厉措施。此举直接切断了其他国家学习中国稀土技术的途径,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上的主导地位。
同时,中国还宣布将建立稀土国家储备体系,对重要稀土产品实行收储。这一举措不仅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稀土市场上的话语权,也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中国将更加珍视并合理利用自身的稀土资源。
面对中国的反制措施,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深知,短期内根本无法摆脱对中国的稀土依赖。以美国的F-35战斗机、特斯拉的电动车以及苹果的手机为例,这些高科技产品都离不开稀土元素。而全球85%的稀土加工能力都集中在中国,这使得西方国家在稀土供应链上陷入了被动局面。
印太稀土联盟虽然成立,但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至少需要10-15年的时间。在这期间,西方国家仍需继续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更尴尬的是,由于中国在稀土分离和提纯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即使澳大利亚等国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也无法独立完成稀土的加工和应用。
此次事件再次证明了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不可替代性。中国凭借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完整的产业链,成功抵御了来自外部的挑战。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则在这场博弈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未能如愿实现稀土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对中国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