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IPO市场迎来了新的动态变化。据业内人士透露,沪深交易所内部已发布了最新的发行上市审核动态报告。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沪深交易所受理的IPO项目数量实现了翻倍增长,发行数量也较前一年同期增长了约30%。尽管过会和注册的节奏与去年同期保持基本一致,但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创业板IPO项目受理数量的回升,深交所最新一期的《发行上市审核动态》中,特别披露了两个关于“创业板定位”的典型撤回与否决案例,为券商投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这些案例强调了保荐机构在推荐创业板IPO企业时,应重点关注企业的技术壁垒与先进性,以全面评估其创新能力和技术竞争力。
从具体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沪深交易所的IPO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回暖趋势。据统计,两所共有62家IPO企业获得受理,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的2家有了显著增长。尽管过会和注册的节奏相对稳定,但在一级半市场的发行阶段,发行节奏明显加快。深交所上半年共有26家公司完成发行上市,同比增长37%,融资金额也实现了28%的增长。而上交所方面,上半年共有19家IPO企业发行,同比增长近30%,融资金额也略有增长。
在市盈率方面,今年深市IPO发行的市盈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上半年完成发行的26家IPO企业,其发行市盈率中位数为17.36倍,平均数为18.75倍,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这一变化可能反映了市场对IPO企业的估值更加理性,也为企业上市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环境。
针对创业板IPO的定位问题,深交所通过两个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其中一个案例涉及一家主营业务为通用类工业控制电源的企业,由于技术门槛低、创新性不突出,且对单一客户存在过度依赖,最终被撤回申报。另一个案例则是一家主营医用一次性低值耗材的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突出,且研发投入不足,成长性不突出,最终在上会时被否决。这两个案例都强调了保荐机构在推荐创业板IPO企业时,应全面评估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和成长性。
深交所还提醒保荐机构,在评估创业板IPO企业的创新性和成长性时,不能片面解读、简单套用相关标准,而应根据每个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独立专业判断。这一提醒有助于确保IPO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为优质企业提供更加公平的上市机会。
总的来说,今年上半年中国IPO市场在受理数量、发行节奏和市盈率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市场对IPO企业的更加理性和全面的评估,也为券商投行和保荐机构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导和启示。未来,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政策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IPO市场将迎来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