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商业巨擘李嘉诚在大湾区的房产市场掀起了一场风波。97岁的他,以惊人的低价抛售了400套房产,最低价格仅40万人民币一套,这一举动引发了香港民众的抢购热潮,他们甚至不惜包车前往购房。
这批房产并非新建,而是积压已久的库存。例如,惠州泷珀花园的房价从2019年的每平方米1.4万降至现在的8632元,尽管价格腰斩,但相较于2016年的拿地成本,李嘉诚仍然赚取了可观的利润。东莞海逸豪庭的别墅更是从单价6.8万跌至1.8万,但长时间持有的土地成本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李嘉诚的这一策略,被形象地称为“时间炼金术”。他通过低价囤积土地,等待市场变化,即使现在大幅打折出售,依然能保持超过30%的利润率。这并非亏本大甩卖,而是在楼市降温前,迅速套现离场。
此次促销活动主要针对香港客户,原因显而易见。首先,价格差异巨大,40万在香港连首付都不够,但在惠州却能全款购买一套精装房。其次,内地购房者对这些偏远地区的房产兴趣不大,而香港中产阶层则对“双城生活”抱有幻想,对养老和通勤的需求旺盛。港澳居民购房资金到账迅速,这也为李嘉诚提供了快速套现的便利。
然而,这看似针对港人的优惠,实则是一场精准的“韭菜收割”。李嘉诚利用信息差,将滞销房产包装成“港人福利”,吸引他们购买。
回顾过去十年,李嘉诚的撤退之路早已显现。从2013年至2023年,他抛售了超过2000亿的内地资产,包括上海世纪汇广场、北京御翠园等知名项目。进入2025年,他的撤退步伐进一步加速,不仅抛售港口资产给中资企业,还将房产大幅打折出售,甚至将捂了23年的北京御翠园以7折价格甩卖。
这一切的背后,是李嘉诚对现金流的极度渴望。长实集团的负债率已升至30%,同时在英国的投资也遭遇挫折,伦敦写字楼项目亏损高达18%。为了弥补资金缺口,他不得不加速套现。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场风波也敲响了警钟。首先,不要盲目跟风“捡便宜”,惠州40万的房产配套不完善,通勤不便,二手房价仍在下跌,购买需谨慎。其次,要关注核心资产,李嘉诚自己都坚守深圳前海、广州珠江新城等核心区域,边缘城市的房产已成为“不良资产”。最后,要学习资本的转型之路,李嘉诚套现的资金正大量投入东南亚的基建和科技医疗领域,普通人也应关注REITs、新能源基金等新型投资渠道。
李嘉诚的这一波操作,不仅是大湾区房产市场的一次震动,更是房地产黄金时代落幕的象征。40万的低价并非机遇,而是资本离场的信号。普通人应从中汲取教训,当大佬们纷纷囤积现金、投资科技时,手中的房产是否能抵御寒冬,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