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的到来,“新中式”服装风潮席卷全国,各地依托自身特色,从生产、设计到销售,多环节拓宽市场空间,让这一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服装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辽宁沈阳,旗袍成为了“新中式”风潮中的佼佼者。位于沈河区中街步行街的挽苏旗袍店,每日客流量络绎不绝。店内琳琅满目的旗袍款式各异,既有适合日常穿着的简约款,也有高端定制的独特设计。顾客侯女士和母亲在店内选购了两件心仪的旗袍和一件中式上衣,并在店内的剪裁区免费享受了现场裁改服务,不到半小时便拿到了更加合身的旗袍。
据门店主理人彭珍珍介绍,这家旗袍店自今年“五一”假期开业以来,日均客流量达两三千人,累计销售额已突破百万元。为了满足年轻消费者对于个性化、日常化的需求,店内不仅提供了海量款式,还开辟了大码服装、个性定制等专区。在辽宁宾馆非遗旗袍坊内,满族非遗旗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章爱君也表示,近年来旗袍定制量年平均增长近30%,文创产品同样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而在江苏苏州,面料生产企业的持续创新为“新中式”服饰的流行提供了有力支撑。位于姑苏区人民路上的上久楷宋锦艺术文化中心,每隔几天就上新款,月销售额最多时超过百万元。同样热闹的还有“龙泉禧里”工厂店,来自上海的周女士专程前来选购“新中式”服饰,对店内的产品赞不绝口。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吴江六福纺织等企业,通过纤维创新、材料研发等手段,推出了兼具特色和性价比的“新中式”面料,满足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在四川成都,设计师们则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让古老的历史纹样焕发新生。位于东郊记忆园区的“锦衣天承”文创店里,一排排“新中式”服装惊艳亮相。执行董事姜丽萍表示,了解非遗技艺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作品,因此她拜师学艺成为蜀锦织造技艺传承人,并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设计师吴少华则通过融合创新,在纹样上做出减法,提取部分传统绣法做到服装上,让织锦和绣花技艺融合呈现,更具有当代审美。
据悉,依托“非遗+国潮”双轮驱动,成都“新中式”服装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2024年产业市场规模已突破80亿元。各地通过举办旗袍文化节、沉浸式文旅活动等形式,不仅带动了服装业的发展,也辐射拉动了周边产业。沈阳连续9年举办旗袍文化节,推动产业从“小众圈层”向“大众国潮”转变;苏州的面料生产企业与纺织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共同开发新面料;成都的设计师们则不断探索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的结合点,为“新中式”服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