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多家上市公司在2024年展现出了强劲的市场表现和研发实力。其中,天海防务以其39.45亿元的营业收入领跑整个行业,彰显了其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方面的卓越能力。该公司的“海巡”系列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和3000米级遥控潜水器(ROV)作业能力,在国内处于顶尖水平,积极参与国家深海战略项目,手持订单量持续保持高位。
紧随其后的是另一家公司,其营业收入达到了22.14亿元,虽然在数额上稍逊于天海防务,但在民用市场的落地和技术商业化进程上同样表现不俗。这两家公司的强势表现,为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净利润方面,行业内的表现则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某公司凭借3.35亿元的净利润位居榜首,而另一家公司则因受军队物资工程服务采购资质限制的影响,订单量大幅下降,导致净利润亏损2.78亿元。这一结果再次凸显了水下机器人行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从研发投入来看,巨力索具以1.19亿元的研发投入高居榜首,亚星锚链则以1.13亿元紧随其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不小,但相较于整个行业的规模而言,整体研发投入水平仍有待提升。天海防务的研发投入虽然相对较低,仅为0.56亿元,但其在市场上的表现却十分抢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发效率和市场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研发强度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未来增长潜力的重要指标。在2024年,某公司以67.24%的研发强度位居行业前列,其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远高于其他公司。芯动联科则以27.07%的研发强度紧随其后。相比之下,天海防务的研发强度虽然较低,但其凭借强大的市场应用能力和技术优势,依然在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
在研发人员方面,亚星锚链以291人的研发人员数量位居行业第一,占公司总人数的比重为17.80%。而星网宇达则在研发人员占比上表现更为突出,其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比重高达31.94%。这些高素质的研发人员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在2024年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多家上市公司在营业收入、净利润、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挑战,企业仍需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以应对未来的市场变化和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