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加基金宣布了一项重要人事变动,其千亿级公募基金公司的董事长夏远洋因工作调整离职,接任者为杨琳,正式开启了她的新角色——中加基金的新掌门。
杨琳的教育背景十分亮眼,她持有香港中文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以及西北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学位。职业生涯方面,她深耕北京银行体系多年,曾担任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以及公司银行部副总经理等职务,拥有丰富的金融管理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中加基金的高管团队历来由北京银行背景的人士主导。前任董事长夏远洋曾在北京银行总行资产托管部、国际业务部担任要职。现任总经理李莹和财务负责人孙小妹同样来自北京银行体系,这样的管理层构成反映了中加基金与股东之间的紧密联系。
作为2013年成立的第三批银行系基金公司,中加基金的股权结构相对清晰:北京银行持股44%,为第一大股东;加拿大丰业银行持股28%,位列第二。这种股权结构对中加基金的业务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债券投资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最近一个统计日,中加基金的公募管理规模达到1308.71亿元,其中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型基金合计规模高达1279.22亿元,占比接近98%。相比之下,权益类产品的规模则显得微不足道,股票型基金仅有2只,规模1.73亿元;混合型基金22只,规模12.67亿元,合计占比仅为约1%。
中加基金的首只权益基金诞生于2015年,但此后数年间,权益类基金的发行几乎停滞,直至2020年才重启混合型基金的布局。在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大力提升权益投资规模与占比已成为行业共识,中加基金的这种产品结构显然面临着转型的压力。
除了中加基金外,年内已有16家基金公司发生了掌门人的变更。6月18日,中银基金也宣布了董事长章砚的离职,由执行总裁张家文在新任董事长履职前代为行使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职责。
基金公司高管变动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交织。一方面,60后高管陆续退休,为70后、80后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业绩压力下的战略调整也迫使管理层进行换血。随着基金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差异化经营与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银行系公募而言,过度依赖股东资源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市场化基因的缺失可能抑制创新活力;其次,银行背景的管理者在净值化运营及权益投资领域可能存在专业短板;最后,闭环晋升机制可能削弱人才竞争带来的“鲶鱼效应”。因此,如何在权益投资与多元渠道建设中培育真正的市场竞争力,成为银行系公募面临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