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而这一切的起点,竟是吉利汽车(00175.HK)的一项看似寻常的股权收购行动。
7月15日,吉利汽车正式对外宣布,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已与极氪签署合并协议,旨在通过全面收购极氪已发行及在外的股份,实现极氪的私有化。这一举动,被看作是吉利汽车“回归一个吉利”战略的关键一步。
表面上看,这是吉利集团内部的一次资源整合,但更深层次地,它反映了中国汽车产业正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的深刻转型。在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电动化转型的临界点,传统车企的生存法则正被重塑,而吉利汽车的这一举措,恰好击中了资本市场对“新汽车”估值逻辑的新认知。
事实上,这次私有化是吉利汽车一系列整合动作的延续。过去十年,汽车市场百花齐放,新势力崛起、传统车企分拆、跨界玩家纷纷入局。然而,随着行业渗透率突破50%,市场竞争进入“存量博弈”阶段,过度分散的品牌矩阵反而成为了企业的负担。吉利提出的“回归一个吉利”战略,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旨在通过核心能力的极致沉淀,而非品牌数量的简单叠加,来打造真正的竞争力。
自2024年11月起,吉利汽车开始优化极氪、领克的股权结构,开启了“回归一个吉利”的序幕。2025年2月,领克正式成为极氪的非全资附属公司,被视为《台州宣言》落地的关键一步。而5月提交极氪私有化要约,到7月签署合并协议,则将这一整合推向了更高层次。通过统一上市平台,吉利汽车得以全面统筹极氪的资产、技术与渠道资源,消除了此前独立上市可能带来的战略分歧与利益冲突。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吉利汽车与极氪的合并,将进一步提升吉利汽车的战略执行效率、创新能力及盈利水平,尤其是在“智能新能源”这一主赛道上,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实现更快发展。极氪作为吉利高端智能新能源品牌的代表,承载着换电技术、浩瀚架构、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其市场表现已验证了这一赛道的巨大潜力。而吉利汽车作为集团旗下最成熟的上市平台,通过全资控股极氪,不仅能够消除内部资源内耗,还能将极氪的“科技属性”与吉利汽车的“制造根基”深度融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吉利汽车对此次合并充满期待,认为这将强化吉利汽车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和成长性。合并后的吉利汽车将覆盖燃油、纯电、插电混动、醇氢电动等多种动力形式,完成对主流、中高端及豪华汽车市场的全方位布局,全方位提升竞争力及企业价值。
C端市场的强劲数据也为吉利汽车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证明。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车销量达到1409180辆,同比增长47%,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725151辆,同比增长高达126%。基于上半年的强劲表现,吉利汽车决定将原定全年销量目标由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
资本市场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转变。自5月发布私有化要约以来,近90天内共有27家投行给予吉利汽车买入评级,目标价不断上调。如华泰证券就将吉利汽车的目标价由26.13港元上调至29.65港元,提升幅度达13%。德银也将吉利汽车的目标价从22.00港元上调至23.00港元。这一系列变化背后,是资本市场对吉利汽车“一个吉利”战略加速兑现的认可。
吉利汽车的战略突围,对港股市场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港股科技板块面临“估值洼地”与“优质标的稀缺”的双重矛盾。吉利汽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港股市场带来了具备“智能电动+科技生态”属性的成长型标的。更重要的是,吉利汽车的“回归一个吉利”战略,为港股传统车企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有望引领传统车企摆脱“估值折价”的困境,成为港股科技成长板块的新标杆。
从股价表现来看,吉利汽车的价值重塑已初露端倪。从去年7月的8.32港元到今年7月的18.26港元,股价上涨幅度惊人。这一强势表现背后,是公司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与极氪等品牌新技术密集落地的双重驱动。当前,吉利汽车的股价仍有多家投行目标价上方的上行空间,进一步强化了其有望崛起为港股汽车板块新标杆的市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