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稀土资源的全球博弈舞台上,局势似乎正朝着不可预测的方向发展。近期,印度尼西亚在庆祝中国投资59亿建设的电池工厂盛大开业后不久,便迅速与美国达成了价值340亿的矿产交易协议。这一系列快速转变,无疑加剧了越南因关税问题而陷入的困境,使其处境更加艰难。
在大国间的激烈竞争中,小国往往如同在刀锋上起舞,技术自主成为了它们最坚实的后盾。越南工贸部在深夜悄然修改合作条款,这一策略显得颇为狡黠,显然是将中国市场视为备选方案。然而,突如其来的20%关税如晴天霹雳,让越南措手不及。鉴于美国市场占越南出口总额的三成,其经济命脉被牢牢掌控,最终只能无奈屈服。
相比之下,印尼的策略似乎更为老练,其在稀土和镍矿领域的动作宛如一份投名状。尽管拥有令人瞩目的280万吨储量,但缺乏中国成熟的提炼技术,这些资源无异于一堆废石。中国在江西经过数十年的巨额投资,才成功建立了高纯度的分离线,这绝非轻易能够复制的成就。
美国的关税大棒同样威力巨大,对印尼征收32%的关税,使得340亿的合同更像是一笔“过路费”。美国还向印尼施压,要求其增加35%的小麦采购量,并免费授予镍矿开采权,直指电动车电池的关键技术。印尼作为全球四分之一镍储量的所在地,无疑成为了特斯拉等企业的梦寐以求之地。
然而,美国本土稀土矿的复产成本高昂,即便印尼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没有中国的提炼技术也难以转化为实际效益。更令人唏嘘的是,这一切发生在中国投资电池厂开业仅48小时后。印尼在获得59亿投资后不久,便急于将矿产资源拱手让给美国,这一举动显得颇为短视。
柬埔寨的境遇则更为凄凉,为了维持纺织业的生存,不得不签订毫无谈判余地的协议。在这场博弈中,越南因急于妥协而遭受美国更严厉的打压,印尼则立场不定,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稀土的真正话语权并不在于矿山,而在于那些复杂的提炼工艺中。美日欧曾投入巨资试图建立替代产业链,却至今未能取得突破。如今,它们试图通过东南亚打破僵局,但恐怕连设备都已锈蚀,无法提炼出合格的材料。归根结底,缺乏足够的技术实力,就不要轻易涉足这一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