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界的焦点再次被埃隆·马斯克点燃,他在Neuralink的最新发布会上透露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到2028年实现“全脑接口”技术。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讨论,人们不禁好奇,这是否只是科技巨头的一次夸张宣传,还是脑机接口技术即将迈入新时代的预兆?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发展现状,我们有幸与脑虎科技的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陶虎进行了对话,他为我们提供了独到的见解。
当被问及Neuralink的“全脑接口”规划时,陶虎首先澄清了一个误区。他表示,马斯克所提及的“全脑接口”并非意味着在大脑的每一个神经元上都接入接口,而是指覆盖多个脑区,如运动区、感觉区、视觉区和听觉区等。这种多脑区接口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能探索不同的大脑功能,还能应对那些需要多脑区协同工作的复杂任务。提升接口效率,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通道数都是一个关键因素。目前,Neuralink和国内的一些领先企业,如脑虎科技,已经成功将通道数提升至数百级别。
陶虎进一步指出,Neuralink在通道数上的领先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他强调,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有效高通量,即每个通道的数据独特性。这涉及到电极输入设计的合理性。核心技术源于集成电路制造,由于脑神经元的尺寸在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之间,因此电极的精度只需达到微米级别即可。他透露,如果Neuralink能够实现数千甚至数万个通道,脑虎科技也有能力迅速跟进。
然而,脑机接口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陶虎表示,即使能够制造出数万甚至数十万个通道的接口,后续还需要有匹配的脑电信号芯片进行信号处理。这不仅需要技术上的突破,还需要考虑安全性、有效性和实操性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尽管技术上没有太大的难度,但实现这一愿景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解释Neuralink为何能够领先时,陶虎指出,关键在于取舍。Neuralink并没有试图实时传输所有通道的信息,而是对数据进行了大量压缩和处理。它只提取与应用场景相关的关键特征,并将其压缩数百倍甚至数万倍,以满足无线通讯的要求。同时,通过牺牲一定的性能来实现低功耗,保护发热情况。这种根据应用场景进行针对性妥协和产品切割的策略,正是Neuralink能够取得领先的关键所在。
陶虎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脑机接口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领域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时,陶虎也强调了学习Neuralink成功经验的重要性。他表示,Neuralink在取舍和针对性产品切割方面的策略,值得国内同行借鉴和学习。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陶虎还提到了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康复和人机交互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他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这些应用将会逐渐成为现实,为人类带来更加便捷和高效的生活方式。
尽管Neuralink的“全脑接口”计划听起来遥不可及,但陶虎认为,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创新和进取的精神,这一梦想终将成为现实。他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和企业家投身到这一领域中来,共同推动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