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上饶,一座被誉为光伏产业“超级引擎”的智慧工厂——晶科智慧大工厂,正引领着行业的未来。走进这座长达一公里的生产车间,你会发现,“人”在这里并非主角,取而代之的是忙碌穿梭的AGV无人小车、灵活伸展的机械臂以及滚滚向前的传送带,它们共同构成了生产的“中坚力量”。
这座工厂覆盖了光伏行业从硅片到组件的全产业链,其生产能力令人瞩目。每天,这里能下线390万片光伏电池片,平均每秒就有45片光伏电池完成生产,这样的效率背后,是技术革新的强大支撑。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持续的技术创新将是中国光伏企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回望过去,中国光伏企业凭借显著的制造成本优势,迅速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成为全球光伏产品的“制造基地”。然而,核心设备和原料的掌握权却一度落在欧美国家手中。但经过近十年的技术攻关,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实现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华丽转身,光伏企业的全球化也步入了全新的“2.0时代”。
如今,依托国内强大的研发与供应链体系,中国光伏企业正从初期的“产品出海”向“生产、服务及供应链出海”全面延伸。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区,正成为中国光伏企业深耕的重点目标市场。毕马威中国的相关负责人指出,中国光伏企业在这些地区的布局,不仅有助于提升当地的光伏产能,还能推动全球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
晶科能源作为行业内的佼佼者,正在积极推进全球化的升级战略。他们在马来西亚、越南、美国、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投资设立了制造基地,并在德国、巴西、日本等国建立了本地化营销和服务网络。这样的布局,不仅将中国的技术和管理优势与当地企业的资金和市场优势相结合,还为中国光伏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仅晶科能源,中国各大光伏企业也纷纷在全球投建生产基地。隆基绿能与印尼国家石油公司新能源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启动建设印尼先进光伏组件制造基地项目;红太阳新能源与尼日利亚某集团签署光伏组件工厂整线建设协议;晶澳科技宣布拟投资建设阿曼高效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组件项目;TCL中环也拟在沙特成立合资公司建设光伏晶体晶片项目。这些举措,都彰显了中国光伏企业在全球化道路上的坚定步伐。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光伏产业正逐渐从“世界工厂”向“全球技术枢纽”转变。未来,中国光伏企业预计会将部分制造产能迁往欧洲,并结合当地政策助力欧洲自建本土产能。同时,中东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阳光资源和经济转型的政策驱动,也将成为中国光伏企业出海战略的重点区域之一。东盟各国近年来积极出台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预计未来将继续吸引中国光伏企业的目光,推动当地光伏全产业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