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围绕稀土资源的战略博弈正在全球范围内悄然上演。美国为降低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正积极寻找替代方案,这一举动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稀土资源战略地位的重新审视。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在高科技产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芯片制造到导弹制导,再到5G设备研发,稀土都是这些关键领域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中国在稀土产量上占据显著优势,特别是在镓、锑、锗等关键稀土元素上,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面对美国寻求稀土替代方案的紧迫态势,中国自2024年12月起实施了关键矿产的出口管制措施,旨在反制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打压。这一举措迅速引发了美国的强烈反应,美国开始积极寻求通过第三方国家进行转口贸易,以绕过中国的出口禁令。
数据表明,自中国实施出口管制以来,美国通过泰国、墨西哥等国进口的稀土氧化物数量激增。这些国家成为了中国稀土产品的重要转口地,尤其是锑产品。一些中国企业,如广西日星金属化工有限公司,通过其在泰国的子公司,将中国产的稀土氧化物贴上“泰国制造”的标签,大量出口至美国。
为了规避中国的出口管制,这些转口贸易的手法相当隐蔽。墨西哥和泰国将稀土元素掺杂在其他产品中,如陶瓷釉料、铁矿石,甚至艺术品中,以此进行报关,再运往美国进行提纯。这种操作不仅绕过了中国的出口禁令,还使得美国军工企业能够在表面上声称“库存告急”的同时,实际上维持了正常生产。
然而,这种转口贸易也带来了连锁反应。稀土价格的飙升不仅推高了生产成本,最终还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欧盟也开始效仿美国,寻求通过东南亚国家进行稀土转口贸易,这可能进一步削弱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效力。
为了打击稀土走私行为,中国自今年5月起开展了专项行动,加强对“第三国转口”的检查力度。对于违规行为,中国将依法严惩,最高可判处五年以上监禁。中国还计划建立稀土出口“白名单”制度,为合规企业提供便捷的通关服务,从而切断不法企业的走私通道。
在这场稀土博弈中,中国不仅加强了国内监管力度,还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中国与泰国、墨西哥等国进行了沟通,要求这些国家配合中国对稀土转口贸易进行核查。同时,中国也在考虑对参与转运的国家采取提高关税或限制稀土配额等措施,以遏制稀土走私行为。
这场稀土博弈不仅暴露了全球化供应链的漏洞,也凸显了稀土资源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中国必须尽快弥补这些漏洞,加强稀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确保国家利益和资源安全不受侵害。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