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铁矿石贸易领域迎来重大突破——必和必拓集团与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正式签署协议,同意自2025年第四季度起,以人民币作为铁矿石贸易结算货币。这一历史性举措标志着中国首次掌握铁矿石定价主导权,也为全球大宗商品贸易格局注入新变量。
长期以来,全球铁矿石贸易高度依赖美元结算体系。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消费国,中国每年进口量超过10亿吨,但定价权长期被国际矿业巨头掌控。以必和必拓为代表的澳方企业通过普式价格指数单方面定价,导致中国钢铁企业长期承受溢价成本。尽管巴西、非洲等地铁矿石每吨价格较澳大利亚低10美元,但高品质矿源的稀缺性仍使中国不得不接受这种不公平体系。
转折点出现在中国产业战略调整之际。随着国内房地产行业增速放缓、全球经济因地缘冲突与贸易摩擦陷入低迷,叠加冶铁技术突破使低品位矿石加工效率大幅提升,中国钢铁行业开始重构采购体系。2022年成立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整合全国钢铁企业采购需求,形成统一谈判平台,彻底改变过去"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
面对中方提出的"人民币结算或拒收货物"的强硬立场,必和必拓初期表现出抵抗态度,声称影响有限并暗示可能长期僵持。但现实压力远超预期——中国占其铁矿石出口量的40%以上,且全球范围内难以找到同等规模的替代市场。这场博弈仅持续一周,澳方即宣布妥协,同意在第四季度结算中采用人民币。
此次突破具有多重示范效应。业内人士指出,铁矿石人民币结算将加速大宗商品领域"美元+人民币+欧元"多币种体系的形成。铜、铝等金属及农产品贸易可能跟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必和必拓而言,尽管让步短期影响利润,但保留中国这个核心客户对长期经营至关重要——此前美国豆农因贸易战失去中国市场的教训仍历历在目。
这场博弈的深层逻辑在于中国产业升级带来的议价能力质变。当技术突破削弱资源品质优势、当统一采购平台凝聚需求力量、当全球经济格局变化重构贸易关系,绝对实力最终推动规则重构。人民币结算的落地,既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