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金融领域,稳定币作为一种新兴产物,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近日,本报记者有幸邀请到复旦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光友,以及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教授马文杰,就稳定币的起源、实质、作用及其潜在风险进行了深入探讨。
周光友教授指出,稳定币自2014年起步,至今已有十年历史。其最早的实践源于Tether公司推出的与美元1:1锚定的泰达币(USDT),旨在解决比特币等主流加密资产剧烈波动带来的交易不便。这一创新为数字资产提供了稳定价值锚定机制,迅速获得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态的青睐,并逐步从加密社区内部工具演变为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如今,稳定币已广泛应用于跨境支付、国际贸易、零售结算等多个领域。
马文杰教授补充道,稳定币与一般加密货币不同,它通常拥有抵押资产,通过锚定法定货币或其他低波动资产实现相对价值稳定,并在区块链上发行。以锚定美元的稳定币为例,发行人通过铸币、储备、赎回三个环节实现锚定。这一过程类似于区块链上的“支付宝”,为用户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数字化金融工具。
周光友教授进一步解释,从结构上看,稳定币实质上是一类以法定货币、加密资产或算法机制为支撑,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价格稳定的加密货币。依据抵押物类型,稳定币可划分为以法币作为储备资产、以加密资产作为抵押的去中心化稳定币,以及通过算法自动调节供需的非抵押型稳定币。根据收益特性,稳定币还可区分为无息型与有息型两大类。
随着稳定币合法化进程的加快,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加快稳定币资产配置。贝莱德、渣打、摩根大通等机构通过代币化基金、区块链结算平台整合稳定币,提升资产流动性。然而,国际清算银行(BIS)也发出警告,指出稳定币作为可靠货币形式存在不足,若缺乏监管,会对金融稳定和货币主权构成风险。
马文杰教授指出,稳定币的广泛使用可能侵蚀国家货币主权,存在法币替代隐忧和跨境资本失控的双重隐患。监管黑洞还可能引发灰色金融,为洗钱和恐怖融资提供通道。发行主体可能迁移至离岸“监管洼地”,逃避主权国家监管职责。周光友教授也表示,稳定币的快速发展虽然推动了金融创新与支付便利化,但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在谈到美国推动稳定币发展的战略意图时,两位专家均表示,美国通过立法与监管布局,构建起以美元为锚定核心的稳定币体系,意在强化其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这不仅有助于扩大美元的使用范围和场景,还提升了全球对美元的需求。
面对稳定币重塑全球货币结构的趋势,我国也在积极探索应对策略。专家建议,我国在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制度型路径,提升人民币在数字金融时代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推动以人民币计价的稳定币试点,加快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制度基础,打造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的链上资产市场,以及积极参与全球稳定币规则制定与治理机制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