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动态引发了广泛关注。先是法国雷诺集团旗下的安培公司,携手中金私募、杭州资本及杭州高新金投,于杭州正式签署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的合伙协议。这一基金旨在布局电池、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软件以及具身智能等多个前沿领域,旨在挖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生态投资机会,构建一个涵盖技术创新、产业资本赋能以及国际验证的良性循环体系。雷诺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苏伟铭对此表示,他们期望通过多方共赢的合作,能够打破传统主机厂与供应商的业务模式,共同培育一个开放式的创新生态。
无独有偶,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东风汽车集团也达成了协议,宣布成立一家新公司。这家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的新企业,日产持股60%,东风持股40%,专注于向全球市场出口整车及零部件,尤其是新能源车型。此举被业内视为日产利用全球销售渠道与中国设计领先产品,探索合资品牌出海新路径的尝试。
尽管这两则新闻看似毫无关联,但实际上它们共同揭示了一个趋势:跨国车企在中国的经营理念、战略及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历史上,跨国车企作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曾凭借成熟技术、先进产品、强大品牌力及国际化运营理念,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提升了全球汽车产销规模,巩固了行业地位。
然而,随着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的加速,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导的自主品牌迅速崛起,跨国车企的传统合资合作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最直观的表现是,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急剧下滑,品牌影响力逐渐减弱。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已攀升至68.5%,而合资品牌则跌至三成左右。品牌影响力的减弱,直接导致了产品定价权与溢价能力的下降。
对中国市场而言,跨国车企的重视程度远不止于市场份额,更关乎其全球布局的成功与否。当前,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市场,更成为了全球汽车产业技术变革的引领者,对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的重塑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面对技术变革与市场竞争的新态势,跨国车企急需在研发、市场及供应链等方面做出调整。
在研发方面,跨国车企正逐步改变“总部主导,中国市场本土化执行”的传统模式。由于中国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方面的飞速发展,跨国车企开始将全球研发和决策中心向中国转移,利用中国研发团队快速响应市场、推动技术创新,以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进而反哺全球市场。
在市场策略上,跨国车企也开始从主要面向中国市场,转向同时满足中外两个市场的需求。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日益受欢迎,跨国车企利用全球营销网络,助力在华合资车企扩大出口、满足海外市场需求,实现共赢。
在供应链方面,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传统燃油车时代,跨国车企在中国建立的供应链相对封闭,外资零部件企业占比极高。然而,中国已培育出具有核心技术与成本优势的新能源供应链。跨国车企主动拥抱中国供应链,不仅促进了中国供应链的全球化发展,也提升了自身的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