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Manus遭美监管调查,“AI套壳”企业如何自处?

   时间:2025-07-13 03:06:15 来源:虎嗅APP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科技创业圈内的焦点之一集中在了中国AI创业公司Manus身上,这家企业自今年4月底宣布完成由美国Benchmark领投的新一轮融资后,便陷入了美国外资投资审查委员会(CFIUS)逆向审查(Reverse CFIUS)的风波之中。

Reverse CFIUS规则自2025年1月2日正式生效,旨在限制美国资本流向中国的AI、半导体和量子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而Manus,作为声称打造了首款“通用型AI Agent”的企业,自其产品发布以来便争议不断,有声音指出其不过是现有AI技术的“套壳”之作。

随着Benchmark投资的消息公布,市场迅速反应,传出Manus可能因触及Reverse CFIUS的监管红线而正在接受美国监管部门的调查。这一消息让不少国内创业者和投资机构,尤其是AI领域的参与者,开始密切关注此案的进展,希望通过这一案例窥探美国监管部门的执法尺度和态度。

Manus的融资和产品经历,成为了理解其为何会被Reverse CFIUS盯上的关键。今年3月,Manus的发布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随后批评声四起,指责其缺乏技术创新,但这并未阻止其在4月底成功完成融资,估值高达5亿美元。然而,正是这轮融资,将其推到了Reverse CFIUS的风口浪尖。

关于Manus是否真的会落入Reverse CFIUS的管辖范围,业内存在诸多疑问。Reverse CFIUS的核心在于限制美国资本流向中国AI等关键领域的高端技术,但为了避免过度阻碍技术流动,设置了门槛,只有当AI系统的“开发”涉及设计、实质性修改,并且训练运算量达到10^23或更高量级时,才会触发禁令。而在Manus的案例中,其是否真正进行了“开发”,以及训练运算量是否达标,成为了核心争议点。

一方面,有观点认为,Manus并未真正“设计”或“实质性修改”其AI模型,仅仅是进行了“调用”,这可能不足以触发禁令。另一方面,如果“调用”也被视为“开发”,那么其训练运算量是否达到门槛,则需要考虑是否要“合并计算”其“缝合”的底层AI模型。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使得美国监管部门至今尚未给出明确答复。

不过,尽管基于“企业端”的分析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来看,或许能提供一些线索。Reverse CFIUS规则为美国投资机构开设了一条“官方豁免”的口子,即在2025年1月2日之前完成投资的机构不受管制。考虑到Benchmark的投资时间距离这一日期较近,其基金有可能符合豁免条件。然而,美国监管部门如何把控这条“官方豁免”口子,同样值得关注。

对于众多中国企业和投资机构而言,即便Manus此次能够过关,危机也并未解除。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依据“官方豁免”条件取得Reverse CFIUS豁免的基金数量将持续下降。未来,企业如何融资,尤其是AI企业,将成为一大难题。如果“调用”或“微调”第三方AI大模型也被视为受管辖行为,那么大量AI创业公司的融资都可能受到极大影响。

面对这一监管趋势,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考虑进行中美业务的切割,不仅是为了应对Reverse CFIUS,还有CFIUS和EO 14117等美国管制法案与禁令的考量。企业如何调整集团股权架构、安排境内和海外业务、分配员工工作范围和权限,尤其是数据合规领域的问题,都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据公开报道,Manus已经采取了行动,宣布将总部迁至新加坡,并大幅“优化”其中国境内员工,同时在新加坡高调招聘本地员工,试图从员工层面快速完成“中国与海外”的切割。这一举动并非孤例,随着一系列美国管制法案与禁令的落地,“选边站”或许将成为越来越多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此次Reverse CFIUS调查对Manus而言,没有消息或许就是好消息。而对于其他正在关注的中国企业和投资机构来说,无论Manus最终命运如何,这一案例都是近距离观察Reverse CFIUS监管尺度的绝佳视角。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