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跨国车企在华经营新动向:从合资到共创,模式转变背后有何深意?

   时间:2025-07-13 01:39:21 来源:经济日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再度吸引了国际巨头的目光。一张签约现场的照片

揭示了法国雷诺集团旗下的安培公司,携手中金私募、杭州资本及杭州高新金投,于杭州正式签署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的合伙协议。这一合作旨在深度布局电池、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软件及具身智能等多个前沿领域,挖掘产业生态中的投资机会,并构建一个融合技术创新、产业资本赋能与国际验证的良性循环体系。雷诺中国的高层苏伟铭强调,此次合作旨在打破传统业务模式,共同培育一个开放式的创新生态。

无独有偶,另一则消息显示,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东风汽车集团携手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注册资本高达10亿元人民币。其中,日产持股60%,东风持股40%。这家新公司将专注于向全球市场出口整车及零部件,特别是新能源车型。业内人士认为,日产的全球销售渠道与中国设计的前沿产品相结合,或将为合资品牌出海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这两则看似独立的新闻背后,实则折射出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经营理念、战略及合作模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历史上,跨国车企如大众、日产、雷诺等,凭借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品牌力及国际化的运营理念,不仅开拓了中国市场,也推动了全球汽车产销规模的提升,巩固了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然而,随着电动化与智能化革命的加速,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崛起,给跨国车企的传统合资合作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攀升至68.5%,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则从昔日的近七成大幅滑落。与此同时,品牌影响力的减弱也导致了产品定价权与溢价能力的下降。

对中国市场而言,其重要性远不止于份额之争,更是跨国车企全球布局成败的关键。当前,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市场,更是全球汽车产业技术变革的引领者,正重塑着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面对这一变革,跨国车企亟需在中国市场的研发、市场及供应链等方面做出调整。

在研发层面,跨国车企正逐步改变“总部主导,中国市场本土化执行”的传统模式。中国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跨国车企将全球研发和决策中心向中国转移,利用中国研发团队快速响应市场,推动技术创新,降低研发成本,提升效率,进而反哺全球市场。

在市场层面,跨国车企正逐步从满足中国市场需求为主,转变为面向中外两个市场。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受欢迎程度日益提升,跨国车企可以利用其全球营销网络,助力在华合资企业扩大出口,满足海外市场需求,实现共赢。

在供应链层面,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正在重构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中国已培育出具有核心技术与成本优势的新能源供应链。跨国车企主动拥抱中国供应链,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供应链的全球化发展,也能提升自身的全球竞争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