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小公募生存现状:业绩“翻倍基”背后竟是“保壳”大战?

   时间:2025-07-12 00:28:19 来源:金融界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公募基金行业,同泰基金近期披露的二季报揭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业绩“翻倍”现象,而这背后隐藏的是中小公募基金公司为“保壳”所做的种种努力。

同泰产业升级基金,尽管在二季度净值微跌0.29%,但上半年整体净值增长率却高达103.11%,成为一只名副其实的“翻倍基”。然而,深入探究其业绩报告,却发现这份亮眼的成绩单并非源自基金经理精准的投资布局,而是源于机构投资者的大额赎回。该基金自成立之初便以机构客户为主,一度成为机构定制产品的典型。但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业绩不佳后,机构投资者选择撤退,导致基金份额急剧缩水,几乎成为“空壳基”。而正是这次大额赎回,由于赎回费用计入资产净值,使得基金净值出现暴涨。

同泰基金的这一“保壳”策略并非孤例。同泰慧利混合基金同样依赖机构支撑,虽然也曾有机构大额申购助其规模回升,但很快又陷入份额与规模持续缩水的困境。相比之下,同泰金融精选基金则采取了另一种“保壳”方式,尽管其规模长期徘徊在5000万元的“清盘线”以下,但通过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递交解决方案,得以继续运作。

值得注意的是,同泰远见混合基金在同泰基金的产品线中似乎最具潜力。自2024年年末更换基金经理后,该基金大胆调整投资策略,重仓北交所个股,上半年业绩表现出色。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尽管业绩提升,基民却并未买账,反而选择赎回,导致基金规模缩水。

同泰基金的这一系列操作,无疑反映了当前中小公募基金公司的生存困境。随着行业降费趋势的加剧,中小公募的管理费收入减少,支持力度相应减弱。在未来发展的选择上,中小公募也面临两难困境。跟随ETF热潮意味着高昂的投入,而专注于主动权益基金则可能面临基民的“逃离”。

作为个人系公募的代表,同泰基金自2024年以来一直未发行新产品,目前管理规模不足百亿元,在公募基金行业中排名靠后。其基金经理团队年轻且经验不足,旗下产品多以主动权益型为主,但规模普遍较小。

同泰产业升级基金的大额赎回事件,不仅揭示了基金公司“保壳”的无奈之举,也折射出中小公募基金公司在行业竞争中的艰难处境。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成为中小公募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小公募基金公司的生存困境,不仅关乎公司自身的命运,也影响着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在规模与业绩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竞争中保持特色与优势,成为中小公募基金公司必须面对的挑战。

同泰基金的故事,或许只是公募基金行业冰山下的一角。但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故事,汇聚成了整个行业发展的波澜壮阔。

在公募基金行业这片浩瀚的海洋中,中小公募基金公司如同航行在波涛汹涌中的小船,既需要应对来自大船的挤压,也需要面对自身的局限与挑战。唯有不断创新、提升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