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银行业数字化浪潮的汹涌推进,传统线下网点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瘦身”变革。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的商业银行物理网点撤退数量已悄然超越2024年全年总和,这一趋势尤为引人瞩目。
据最新金融许可证信息显示,截至今年7月初,已有2881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宣布停止营业,较去年全年的2533家增长了348家。在这场网点“撤退潮”中,农商行成为“重灾区”,其关闭的网点数量高达2350家,占比超过八成。与此同时,国有大行与股份行的网点数量亦呈现下降趋势,而城商行则相对平稳,甚至有少量增长。
专家指出,网点加速退出是银行业务渠道数字化进程加深的直观体现。随着线上活跃用户数量及使用频次的快速增长,银行业务的主要渠道已从传统的网点和柜面转向线上和手机。这一转变促使银行加快渠道数字化和AI建设步伐,推动网点向“智能交互、亲切温馨、灵活包容”的新型服务模式转型。
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去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总额达2626.80万亿元,网上银行交易额占比高达81.7%,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超过93%。这些数据无疑为网点退出加速提供了有力佐证。然而,网点数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服务质量的下降,相反,银行正通过优化网点布局、提升线上服务能力等方式,不断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
在这场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各类银行也展现出不同的应对策略。国有大行凭借其科技优势与资源优势,不断强化线上实力,服务全国范围内的客户。而中小银行则更加注重差异化发展,通过线下属地化经营的建设,打造地域服务的竞争力。例如,工商银行去年完成了527家网点优化调整,向县域乡镇地区投入网点104家,新增覆盖11个空白县域;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常熟银行等则纷纷开展特色网点建设,如养老、宠物、贵金属等主题网点,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网点数量有所减少,但银行对金融服务的供给并未减弱。相反,银行正通过优化网点布局、推动网点资源向金融服务供给相对薄弱的地区倾斜等方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例如,一些银行将经营低效和布局过密的网点迁建至县域、城乡接合部和乡镇等重点区域,以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
银行还在积极探索特色经营路径,如社区服务、适老化改造等,将金融服务融入社会责任之中。这些举措不仅彰显了银行在普惠金融中的担当精神,也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面对网点加速退出的趋势,专家建议银行应继续深化数字化转型,同时注重打造特色精品网点,不断拓展品牌内涵和增强核心价值。对于国有大行而言,应进一步加强线上实力建设;而中小银行则应寻求差异化发展路径,通过线下属地化经营的建设提升竞争力。
在这场银行业的深刻变革中,网点退出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银行正通过数字化转型和布局优化等方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变化银行的服务模式和渠道也将持续创新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