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美元指数未来走势的讨论在金融市场引起了广泛关注。分析指出,从历史长周期的角度看,美元指数可能正步入一个新的下行阶段,这对人民币汇率及中国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自1971年以来,美元指数经历了三次显著的先降后升周期。每个周期都伴随着美元指数的大幅波动,且高点和低点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例如,第一个周期的高点达到164.7,而到了第三个周期,高点已降至114.1。这种下降可能反映了美国经济相对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基本面优势在逐渐减弱。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周期的持续时间也在逐渐拉长,尤其是上升期。第一个周期的上升期大约6年半,而第三个周期的上升期则持续了14年半之久。这种非对称性特征可能意味着美国经济具有较强的调整能力,使得美元指数呈现出“熊短牛长”的特点。
进入21世纪后,美元指数的走势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在最近一个周期内,美元指数与美元利率之间的相关性似乎有所下降。特别是在2025年二季度,尽管美元利率保持稳定,但美元指数却出现了明显的下跌。这一现象可能表明,外国投资者正在逐步远离美元资产,导致美元汇率承压。
基于上述分析,专家预测,在未来较长时间内,美元指数大概率将呈现波动中下行的趋势。如果历史重演,这一下行期可能还将持续数年。尽管具体低点难以预测,但考虑到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基本面问题,美元指数的最低点可能难以跌破80。
对于人民币汇率而言,这一趋势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自2015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美元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增强。因此,如果美元指数持续下行,人民币汇率有望保持稳定甚至升值。这将有助于促进中国的跨境资本流动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增强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总的来说,美元指数的未来走势将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中国而言,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