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与海洋的渊源可追溯至70多年前。那时,珠江口东岸的蚝养殖业繁荣昌盛,从深圳湾绵延至沙井交椅湾,养殖面积超过10万亩,与陶瓷、茶叶等一同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出口物资,换取宝贵外汇。
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映射出深圳与海洋的深厚联系。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展人工养蚝的地区之一,深圳不仅是海洋经济初期渔业养殖的发源地,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
时至今日,珠三角地区已高度城市化,海洋经济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深圳不仅成为大型海洋邮轮的母港,更是未来海洋科技创新的摇篮。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到7.8%。在此背景下,上海、天津、深圳、广州、青岛等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
6月26日,广东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深圳在会上亮出了耀眼的成绩单:2024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5409亿元,占GDP比重高达14.7%,增长率5.8%。深圳已集聚超过11万家涉海经营主体,建立了86个涉海创新平台。
在深圳前海,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前海活力海岸带沿线,规划布局了蛇口国际海洋城、大铲湾、海洋新城等核心区域,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深圳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前海是关键一环。”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长胡振宇表示,前海以深港合作为主线,将在海洋经济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深圳西部海岸线,如今已成为大湾区海洋旅游的新热点。邮轮游艇旅游业在这里蓬勃发展,深圳邮轮母港开通了多条国内外航线,吸引了“太平洋世界号”、“MSC荣耀号”等国际知名邮轮回归。2024年,深圳邮轮旅客吞吐量达到8.9万人次,邮轮运营36航次。同时,深圳登记的游艇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成为国际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
深圳港口的快速发展也为海洋服务业带来了巨大的潜力。深圳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339万标箱,同比增长超11%,稳居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枢纽港。大铲湾口岸在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等“新三样”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方面表现出色,助力深圳成为全国外贸第一城。
港口的智慧化、绿色化转型也为深圳海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铲湾码头推行智能化升级,实现无纸化管理、智能闸口和堆场智能化管理,提高了操作效率。同时,前海管理局与深圳海事局联合发布《深港甲醇加注作业安全核查指引》,推进绿色船用燃料加注区域合作,为深港两地的甲醇加注制定了统一的标准与流程。
在海洋科技领域,深圳同样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深圳水下机器人专利数量位居全国城市之首,绿色智能海洋装备重点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50%。前海已集聚多家涉海龙头企业,拥有9000余家涉海经营主体和13个海洋科技创新载体。
深圳与香港的合作也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香港作为亚洲最大、最成熟的游艇进口市场,拥有完善的游艇产业链。深圳湾游艇会作为深圳唯一的“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指定停泊港,已吸引了大量港澳游艇往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通过创新实施“定点停靠、就近联检”管理模式,游艇出入境效率大幅提升。
深圳还在积极引入更多高水平的海洋科研资源。前海已落户多所涉海科研机构,并与深圳海洋大学(筹)、中国大洋协会等科研机构积极对接。这些机构的落户将为深圳海洋科技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从古代的蚝养殖到今日的邮轮游艇旅游、海洋服务业和海洋科技的创新发展,深圳的海洋经济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前海作为深圳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正携手香港共同书写海洋经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