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长久以来被视为消费潜力的宝库。然而,近年来消费增长却显得疲软,与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庞大的人口基数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为何拥有如此众多消费者的中国,却难以拉动内需?
消费不足的现状,通过一系列数据得以清晰展现。2022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7.2%,远低于38个国家的平均水平53.8%。到了2023年,尽管有所提升,中国最终消费率为55.64%,但仍显著低于发达国家约80%的水平。消费增速同样不容乐观,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仅为3.5%,与历史上多年的高增速相去甚远。
深入分析消费不足的原因,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中国居民相对较低的消费倾向。消费倾向,即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衡量消费能力的重要指标。2024年,中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68.3%,这一数字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尽管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低,但消费倾向的不足,意味着居民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这无疑限制了内需的扩大。
高房价及其带来的居民负债压力,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国城市居民的房地产债务占家庭收入比重高达137.9%,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负债不仅增加了居民的财务压力,更削弱了其消费能力。房价的波动对居民消费有着显著影响,房价下跌往往会拖累家庭实际消费的增长。
收入分配的不均衡也是导致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低收入群体尽管边际消费倾向高,但由于收入有限,其消费能力受到制约。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均,导致了总体消费率的下降。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增加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进一步降低了消费倾向。
消费文化与习惯同样对消费倾向产生深远影响。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中国居民习惯于勤俭节约,注重积累和传承。这种消费习惯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即使收入水平提高,居民也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与之相对,西方国家的消费文化则更加倾向于享受生活、追求个人价值。
不同人群和地区之间的消费差异,进一步复杂化了消费不足的问题。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而中等收入群体则是消费的主力军。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迁,Z世代消费者展现出更加冲动和多元化的消费特点。然而,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消费差异仍然显著,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普遍低于城镇居民。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消费率和服务消费占比均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这表明中国消费结构升级仍有较大空间,服务消费有望成为未来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数字化转型虽然为消费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也加剧了数字鸿沟,一些老年群体和农村地区居民难以充分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