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稀土市场风云变幻,一系列重大举措相继出台,标志着中美及盟友围绕稀土资源的博弈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美国为减少对中国的稀土依赖,携手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共同启动了一个旨在构建印太地区独立稀土供应链的倡议——“印太关键矿产倡议”。
这一倡议的推出,正值四方安全对话(QUAD)外长会议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之际。四方达成共识,决定联手应对稀土供应安全问题,意图打破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供应了全球近60%的稀土原材料,并掌握了超过80%的稀土加工能力,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面对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强势地位,西方国家深感忧虑。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制,西方国家担心未来在关键时刻会因稀土供应受限而受制于人。因此,尽管四方在诸多领域存在分歧,但在“对华稀土脱钩”这一目标上却达成了共识。
然而,四方合作的复杂性不容忽视。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在加入联盟时均有所保留,各自在农业、乳制品市场保护等方面划定了红线。这些内部矛盾使得四方合作虽然启动,但前景却充满不确定性。事实上,美国此前也曾尝试推动稀土本土开采,但因成本、环保和技术难题而未能如愿。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反应尤为引人注目。2024年底,中国正式出台了新的稀土出口管制规定,标志着中国稀土政策开始转向以国家战略为导向。这一举措不仅在国际上引发强烈反响,也直接促使美国加速推动稀土联盟的建立。
为了应对外部压力,中国不仅在企业层面进行了调整,还通过法律手段强化了对稀土资源的管控。今年7月1日起,新版《矿产资源法》正式实施,这是自1996年以来的首次全面修订。新法明确将“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写入立法目的,并设立了“战略性矿产目录”,对稀土等关键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管理。
这一法律变革释放出强烈信号:稀土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源,其开发和利用将受到严格管控。这不仅是对西方“围堵战略”的有力回应,也是中国未雨绸缪、强化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法律护航国家利益,中国正逐步建立起稀土产业的战略防线。
尽管四方联盟试图通过合作打破对中国的稀土依赖,但短期内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的稀土开采和加工成本远低于西方,且拥有成熟的产业链和丰富的技术积累。西方国家环保标准高、技术门槛高,使得稀土产业链的建设难度加大。
因此,尽管四方联盟已经成立,但在稀土供应链上实现真正的“去中国化”仍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中国将继续强化稀土产业的战略地位,通过法律、组织、人才等多维度进行深度整合,确保国家安全底线不受威胁。在这场稀土较量中,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就将在未来科技与产业竞争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