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能之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能之光”)近日在北交所成功过会,标志着这家专注于高分子助剂及功能高分子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向资本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尽管过会成功,围绕能之光的质疑声并未因此消散。
能之光的核心业务近年来增长稳健,但增速并不显著。数据显示,在过去两年间,公司营业收入仅增长了约10%。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却实现了超155%的大幅增长。这一业绩的亮眼表现主要得益于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下跌,尤其是公司核心原材料POE、PE、PP类产品的价格均出现了显著下滑。
能之光的主要产品是相容剂为主的高分子助剂,广泛应用于改性塑料、复合材料等领域,终端应用则涵盖医疗器械、家电、电子电器等多个行业。随着这些行业需求的不断增长,相容剂市场规模也在逐年攀升。然而,能之光的市场占有率却在逐年下降,从2021年的11.04%下滑至2023年的8.76%。
尽管面临市场份额下滑的压力,能之光在利润表现上却颇为亮眼。公司归母净利润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原材料价格的下跌以及公司对产品结构的优化。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公司高分子助剂产品的单价降幅相对较小,加之产品结构的优化,使得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显著上升。
然而,这种依靠原材料降价带来的利润增长并不具备持续性。随着未来原材料价格可能的回升,能之光的业绩增长能否持续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事实上,2025年上半年,能之光预测的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增速已经大幅下滑,显示出公司业绩增长可能面临放缓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报告期内,能之光累计分红近3300万元,其中大部分落入了实控人张发饶家族及其一致行动人的手中。然而,与此同时,公司的货币资金并不算宽裕,且在产能利用率极高的情况下,公司并未选择扩产,而是将闲余资金用于分红。此次IPO,能之光计划募资1.6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能之光的内控问题也备受关注。近年来,公司因违规买卖股票、信息披露不规范等问题频繁被监管机构处罚。这些问题不仅暴露出公司内控的缺失,也可能对公司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公司董事会秘书的频繁变动,更是引发了市场对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担忧。
作为拟IPO企业,能之光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和业绩增长压力都不容小觑。尽管公司在高分子助剂领域拥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但在行业竞争加剧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公司的未来发展仍充满挑战。未来,能之光需要进一步完善内控管理,加强市场拓展和产品研发,以确保在资本市场上的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