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勺金贵的鱼子酱轻轻抹在虎口,借体温唤醒馥郁香气后送入口中——这种被美食家推崇的品鉴方式,如今不仅出现在米其林餐厅的银质餐盘里,更成为全球多家航空公司头等舱的标配。而将这份奢华体验送上云端的,正是被称为“鱼子酱大王”的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占据全球超35%市场份额的企业,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开启其第四次冲击资本市场的征程。
翻开鲟龙科技的成长史,堪称一部与时间赛跑的逆袭剧本。2003年,33岁的水产科研员王斌离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在浙江千岛湖畔开启创业之路。首年便遭遇60年一遇的极端高温,5万尾鲟鱼因水温超标死亡过半。面对鲟鱼对生存环境近乎苛刻的要求(适宜水温15-25℃,超过28℃易引发病变),团队连夜建造恒温水池,引入深层湖水循环降温,甚至动用液氮为鱼群紧急“退烧”。三年后,中国首罐符合国际标准的鱼子酱在这片曾经险些绝收的水域诞生,成功打开欧洲市场。
从科研实验室到全球餐桌的跨越,鲟龙科技用22年重构了产业版图。截至2025年6月,企业在浙江千岛湖、江西柘林湖等优质水域布局8个养殖基地,存栏量达1.4万吨,形成从鲟鱼养殖到鱼子酱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其产品矩阵已突破传统边界,衍生出鱼子酱冰淇淋、巧克力、月饼等跨界美食,价格区间从1.6万元/公斤的杂交鲟鱼子酱到18万元/公斤的顶级欧洲鳇鱼子酱不等。这种差异化策略成效显著:2024年营收突破6.69亿元,净利润达3.24亿元,毛利率连续三年维持在65%以上,2025年上半年更攀升至71.3%,超越同期爱马仕70.67%的毛利率水平。
资本市场的征途却远比养殖鲟鱼曲折。自2011年首次冲刺创业板以来,企业先后经历关联交易质疑、股东数据造假风波、海外销售真实性审查等重重考验,三次A股IPO均铩羽而归。2024年3月转战新三板挂牌仅5个月便匆匆摘牌,背后是与中证投资、金石坤享的对赌协议压力。此次赴港上市,企业计划将募集资金投向产能扩张、技术升级、品牌营销等五大领域,其中水产养殖基地的数字化改造被列为首要任务。
支撑其野心的,是已渗透至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网络。汉莎航空、新加坡航空等航司的头等舱餐单上,“卡露伽”品牌鱼子酱连续十年占据独家供应席位;全球超百家米其林星级餐厅将其列为标配;甚至奥斯卡颁奖礼的晚宴餐桌也曾出现其身影。但过度依赖海外市场的隐忧逐渐显现:2025年上半年海外销售占比升至80.9%的同时,自有品牌收入却较同期下滑13.2%,暴露出品牌国际化进程中的增长瓶颈。
企业的核心团队保持着鲜明的科研底色。创始人王斌与常务副总经理夏永涛均出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总经理韩磊曾主导国家级鲟鱼繁育项目。这种技术基因延伸至生产环节:企业独创的“低温醒鲟”技术可使鱼子酱成熟期缩短30%,而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评估体系则将养殖风险量化管理。不过,自然因素的不可控性仍构成潜在威胁——2024年辽宁养殖基地遭遇洪灾,2487.9万元的生物资产减值直接导致当期毛利率跌至-2.9%,凸显出重资产运营模式的脆弱性。
在股东名单里,产业资本与金融巨头的博弈暗流涌动。西子国际董事长陈夏鑫通过受让股份成为最大外部股东,其掌控的电梯帝国横跨房地产、智能制造等领域;国泰君安前投行董事总经理饶康达控制的沋石投资持股7.93%,为第二大机构股东;中信证券系资本则通过直接投资和员工持股平台形成制衡。这种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既为企业带来资源整合优势,也埋下战略方向分歧的隐患。
当18万元/公斤的鱼子酱在云端绽放时,这场持续十四年的资本长跑已进入关键赛段。从千岛湖的恒温鱼池到港交所的电子屏,鲟龙科技能否打破“上市魔咒”,将实验室里的技术优势转化为资本市场的估值溢价,答案即将在招股书的字里行间逐渐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