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会展中心的CEIC2025展厅内,一场关于消费电子未来的变革正在悄然上演。这里没有传统展会的参数堆砌,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未来感的“实验室”场景:华为展台上,AI原生手表通过健康数据预判用户风险;引望智能的无人重卡在模拟港口中自主行驶;UWA展区的AR眼镜让观众仿佛置身世界杯现场。这场展会早已突破产品展示的边界,成为消费电子领域“新物种”的孵化器,隐藏着未来十年产业升级的核心线索。
在终端智能体创新论坛的桂花厅,深圳云天励飞副总裁程冰的演示引发全场关注。他手持一款搭载情感识别功能的儿童陪伴机器人,当说出“宝宝今天不开心”时,机器人不仅识别出语音中的情绪,还自动调出绘本、播放舒缓音乐,并联动家庭灯光调节亮度。“未来的AI终端将超越指令执行,转向需求理解。”这一观点得到OPPO AI技术战略规划总监陈晓春的认同。他透露,OPPO正在研发的多模态智能体可跨设备同步用户习惯,例如在手机上收藏的菜谱,打开平板后会自动跳转烹饪步骤,烤箱也会同步预热至合适温度。
英富曼集团发布的《CEIC消费电子创新趋势》报告指出,2026年AI终端渗透率将突破40%,2030年有望覆盖85%的消费电子品类。这一趋势的背后,是中国产业链的全栈能力支撑:上海海思展示的AI芯片算力较上一代提升3倍;深圳开鸿数字的开源鸿蒙系统已接入超2亿台设备。海思智慧媒体领域副总裁王超在论坛上强调:“从芯片到操作系统,中国已构建起AI终端的完整生态。”
自动驾驶出行生态论坛的水仙厅内,关于“车是第三空间”的讨论持续升温。广汽数字钥匙总监杨土超带来的星闪智能网联车方案,展现了未来出行的可能性:手机靠近车门0.3秒无感解锁;进入座舱后,AR-HUD自动投射导航信息,并同步手机会议日程;停车后,车辆自动上传行驶数据至云端,生成电池健康报告。“2030年,智能车将成为最大的消费电子终端。”这一判断得到引望智能副总裁江利旗的呼应。他透露,引望正联合华为、中国电信打造“车路云一体化”网络,未来深圳高速上的无人重卡可通过星闪技术与路侧设备实时交互,时延控制在1毫秒以内。
中国产业链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更在于生态协同能力。论坛现场,中国人保推出的智能网联汽车保险方案,可根据车辆自动驾驶数据动态调整保费;支付宝的“数字车生活”平台支持车内充电预约、停车缴费等功能。“过去车企只需专注硬件,现在需要联动保险、支付、通信企业,这就是中国生态的竞争力。”中汽中心首席专家方海峰点评道。
在AI+AR智能眼镜创新论坛的桂花厅,东南大学教授张宇宁展示的偏振体全息光波导技术引发惊叹。佩戴这款AR眼镜后,用户不仅能看到高清导航,还能“召唤”虚拟键盘打字,甚至与远程同事进行3D全息会议。“未来十年,屏幕将消失,交互将融入场景。”这一观点在李未可科技创始人茹忆的演讲中得到印证。她带来的AI眼镜已支持语音、手势、眼动三种交互方式:眨眼拍照、挥手切换应用,AI还能根据用户视线焦点自动放大内容。
支撑这一变革的是中国在显示技术领域的突破。谷东智能CEO崔海涛透露,其研发的Micro LED光波导模块体积较传统方案缩小50%,成本降低30%;赛西(深圳)电子的谭瑞琥则发布了《人工智能眼镜终端智能化分级国家标准》。“从显示精度到交互流畅度,我们正在为AR眼镜制定全球认可的标准。”
漫步CEIC2025展厅,不难发现未来十年消费电子的“新风向”:不是单一产品的迭代,而是“AI+场景+生态”的深度融合。中国产业链已从“技术跟随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从星闪的短距通信标准,到鸿蒙的跨设备生态,再到UWA的超高清技术,每个环节都在为这场变革奠定基础。正如华为终端BG CEO何刚在开幕式上所言:“下一个十年,中国将定义消费电子的新规则,而CEIC正是最好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