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咖啡巨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完成了一项重大战略调整——与中国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达成深度合作,共同组建合资企业以运营其中国零售业务。这一举措标志着跨国品牌在中国的发展模式迎来新的转折点,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此次战略调整的背景是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尽管其2025财年财报显示中国市场净收入达2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5%,但市场份额却从2019年的34%下滑至去年的14%。这一数据变化凸显了中国咖啡市场格局的深刻变革,本土品牌与新兴势力的崛起对传统巨头形成了显著冲击。
对于星巴克而言,此次合作远非简单的资产出售,而是其中国战略的根本性重塑。公司从直接运营者转变为品牌授权方与少数股权持有者,将更多精力聚焦于品牌价值维护与长期收益锁定。这一转变反映出星巴克美国总部对中国本土市场竞争态势的清醒认知——在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方面,本土投资者的经验与灵活性更具优势。博裕投资在本地市场的资源网络与运营专长,将为星巴克拓展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提供有力支持。
新合资企业将继续以上海为总部,管理现有8000家星巴克门店,并制定了将门店规模扩展至2万家的宏伟目标。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刘文娟表示,与博裕的强强联合将充分释放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推动品牌在深度与广度上实现突破。
这一模式并非孤例。此前,麦当劳中国于2017年将特许经营权出售给中信股份等投资者后,门店数量从2000家激增至近8000家;百胜中国在2016年引入春华资本等本土投资者后,肯德基门店规模也从7000家扩张至超过12000家。这些案例为星巴克的战略调整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表明通过引入本土资本与运营资源,跨国品牌能够更高效地适应中国市场特性。
然而,博裕投资接手后也面临诸多挑战。作为资产管理公司,其核心目标是实现财务回报,这要求合资企业必须在效率提升与战略调整方面取得突破。为实现2万家门店的目标,合资公司可能加速推出本土化产品,甚至探索开放加盟等新模式。但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品牌调性与本地化创新,将成为双方合作的关键考验。博裕投资合伙人黄宇铮强调的“更创新、更本土化的体验”,预示着星巴克中国可能推出更多符合本地口味的产品与服务,进一步融入中国消费文化。
随着控股权的转移,星巴克独占中国咖啡市场鳌头的时代已悄然落幕。未来,行业格局将由资本力量与本土市场逻辑共同塑造,跨国品牌与本土投资者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新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