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行业迎来重大变动,星巴克中国与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11月4日,星巴克咖啡公司宣布,双方将共同成立合资企业,全面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这一举措标志着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
根据合作协议,博裕投资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的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星巴克将继续作为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向合资企业进行授权。基于约40亿美元(不计现金与债务)的企业价值,博裕投资将获得相应权益。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这一数字由三部分构成:向博裕出让控股权益所得、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的授权经营收益。
此次合作反映出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两大战略调整。首先,博裕投资掌握绝对控制权后,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发展将由这家具有中方背景的资本机构主导。其次,星巴克通过品牌授权方式,从直接经营者部分转变为授权方,以更轻的资产模式在中国市场拓展。这种转变使星巴克既能获得股权收益,又能持续收取品牌授权费用。
从财务表现来看,星巴克中国近年业绩呈现波动。2024财年,其营业收入为29.58亿美元,同比下降1.4%;2025财年有所回暖,营业收入达到3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星巴克需要寻找新的增长路径。
博裕投资是国内知名的私募机构,其投资领域广泛,涵盖科技创新、消费零售和医疗健康三大板块。该机构创立于2011年,由中国平安集团前总经理张子欣及TPG资本前中国区高管马雪征联合创立。博裕投资的投资组合超过200家企业,曾参与网易云音乐、完美日记、药明康德等项目的投资,同时也是蜜雪冰城、宁德时代等的基石投资者。今年4月,博裕投资还收购了北京SKP约42%—45%的股权,显示出其在消费零售领域的强大实力。
业内人士认为,博裕投资入主后,星巴克中国可能在下沉市场开拓和运营策略上发生显著变化。央视市场研究总经理虞坚指出,中国消费市场庞大但竞争激烈,本土品牌通过低价策略和快速扩张抢占市场份额。外资品牌虽然不断促销降价和推出新品,但仍面临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流失的挑战。寻求本土合作伙伴,反映了外资品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本土化战略升级和产业链重构需求。通过合作,外资品牌可以加快向三四线城市拓展,融入中国产业链以实现成本优化,增强竞争力。
哥伦比亚咖啡生产者协会驻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吴佳航表示,下沉市场需要中国式的运营团队,类似于麦当劳变成金拱门的策略。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将继续以上海为总部,管理并运营目前遍布中国的8000家星巴克门店。双方计划未来将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这一目标意味着星巴克需要深入下沉市场,面对与一线城市截然不同的消费环境和竞争格局。
奢啡联合创始人、CFO彭超分析称,星巴克此前的自营模式在下沉市场扩张速度慢、成本高,面对瑞幸等本土品牌的竞争,决策和本土化创新不够敏捷。交易后,星巴克从“自己开店当老板”转变为“出让品牌使用权并抽成的房东”,风险大大降低。然而,从8000家到20000家门店的跨越,不仅需要数量上的增长,更需要适应下沉市场的消费特点。星巴克的“第三空间”概念在下沉市场是否适用,以及如何应对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和低价竞争对手,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虞坚进一步指出,星巴克长期依赖经典款产品,对本土口味和需求的洞察不足,全球化企业的创新决策链较长也是制约因素之一。相比之下,本土品牌能够更快地针对市场变化做出调整和创新。博裕投资的投资经验横跨消费、物流、电商、社交媒体、数字技术等多个领域,其构建的从高端零售到下沉市场、从物流网络到数字化平台的能力,正是星巴克中国所需要的。博裕投资倾向于长线投资,这与星巴克从8000家到20000家门店的长期目标相契合。
不过,这种合作模式也面临挑战。彭超提醒,博裕投资作为私募基金,追求中短期财务回报,可能会通过成本控制、门店优化等手段提升效率,这可能影响星巴克一直强调的“第三空间”体验和“伙伴文化”。
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并非个例。2017年,麦当劳将中国市场业务的大部分股权出售给由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和凯雷投资集团组成的财团。交易完成后,中信系资本持有52%的控股权,麦当劳保留20%的股权,后来其持股比例提升至48%。新公司“金拱门”成立后,麦当劳在中国的开店速度加快,门店数量从当时的约2700家增长到目前的超过7000家,目标是到2028年突破10000家。
虞坚认为,外资品牌与本土资本的“双向赋能”将成为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的增长动能。通过合作,外资品牌可以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变化,本土资本则能借助国际品牌的影响力实现资源整合和价值提升。星巴克与博裕投资的合作,正是这一趋势的最新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