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阿迪达斯服饰吊牌上标注的“雪中飞制造”引发了公众对国际品牌定价策略的广泛讨论。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中国代工企业在全球服饰供应链中地位的悄然变化。记者实地探访发现,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品牌的供应链布局已呈现多元化特征,而中国本土代工企业正通过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逐步从幕后走向台前。
在成都金融城的一家阿迪达斯门店内,一款由雪中飞代工的羽绒服售价超过800元,其鸭绒填充物绒子含量达80%。对比雪中飞官方旗舰店同类型产品,绒子含量85%的款式售价仅320元左右。这种价格差异引发消费者对品牌溢价的质疑。品牌专家庞瑞指出,运动和奢侈领域的品牌溢价普遍超过60%,这部分成本主要投入在品牌营销、门店形象等环节。但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参数的深入了解,这种溢价模式正面临挑战。
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正在重塑市场格局。服装行业从业者徐璐观察到,现代消费者更注重“质价比”,即产品质量与价格的综合考量。他们不再盲目追求品牌标志,而是通过对比面料、工艺、充绒量等具体参数来做出购买决策。这种理性消费趋势在年轻群体中尤为明显,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与自身价值观契合的品牌,如环保可持续品牌或特定圈层文化品牌。
申洲国际的案例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作为阿迪达斯重要的柔性供应链合作伙伴,申洲国际2024财年运动类产品销售额占比达69%。该公司通过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将面料研发、成衣制造等环节整合,显著提升了供应链响应速度。这种模式不仅满足了国际品牌对快速补货的需求,也为中国代工企业争取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供应链专家唐健盛认为,中国服饰代工产业已完成从“跨国车间”到战略合作伙伴的转变。他指出:“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服装产业链,这种系统性优势难以被简单复制。现在的问题不是中国制造能否保持竞争力,而是如何将这种竞争力转化为更多自主品牌的发展动能。”
这种转变在供应链管理层面体现得尤为明显。阿迪达斯全球CEO比约恩·古尔登曾公开表示,中国供应链的柔性生产能力对其区域市场本土化战略至关重要。庞瑞分析认为,国际品牌不会因代工关系颠覆品牌形象,但中国制造的角色升级已不可逆。他预测,未来消费领域的明星企业很可能从中国供应链中诞生,这些企业将同时具备制造优势和品牌运营能力。
当前,中国代工企业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技术溢出效应使得代工企业有机会培育自主品牌;另一方面,高度集中的客户结构也带来经营风险。庞瑞建议,企业应通过客户多元化、品牌多元化等方式分散风险,同时加大在数据技术、标准制定等领域的投入,构建新的竞争优势。这种转型不仅关乎企业个体发展,更将决定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未来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