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咖啡行业正经历新一轮战略调整,外资品牌通过股权结构优化应对本土化竞争的案例持续涌现。近日,星巴克咖啡公司宣布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运营中国区零售业务,此举标志着这家进入中国市场26年的外资品牌正式引入本土资本加速下沉市场布局。
根据协议框架,博裕投资将以约40亿美元企业价值获得合资公司60%控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继续持有品牌知识产权。新合资公司总部设于上海,全面接管现有8011家门店运营,同时制定出未来十年将门店规模扩张至20000家的战略目标。值得注意的是,2025财年第四季度星巴克中国新进入47个县级市场,下沉市场已成为其门店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这场股权交易历经长达一年的市场博弈。2024年下半年开始,高瓴资本、凯雷投资等十余家知名机构相继参与竞购,最终博裕投资凭借消费零售领域的深厚积累脱颖而出。该机构今年5月刚完成对北京SKP商场45%股权收购,其在高端零售运营方面的经验被视为赢得星巴克青睐的关键因素。博裕投资合伙人黄宇铮表示,将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基础上推动本土化创新,这被解读为应对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竞争的重要策略。
财务数据显示,星巴克中国业务呈现稳健增长态势。2025财年全年营收达3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其中第四季度同店销售额增长2%,交易量提升9%。但全球市场表现呈现分化,同期总营业利润同比下滑78.7%,净利润下降85.4%,中国市场作为"增长引擎"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此次股权结构调整后,星巴克预计将通过品牌授权费等形式持续获得收益,总估值预计超过130亿美元。
咖啡行业的股权重组潮正在全球蔓延。英国Costa咖啡近期陷入竞购战,私募巨头KKR与贝恩资本等机构展开角逐,报价较2019年可口可乐收购价缩水超60%。美国饮料巨头KDP则通过157亿欧元收购JDEPeet's,试图打造覆盖家用、商用场景的咖啡帝国。这种趋势在消费领域具有普遍性,法国运动品牌迪卡侬今年4月也传出拟出售中国业务30%股份的消息,显示外资品牌正通过资本运作重构本土化战略。
行业分析师指出,外资品牌集体调整股权结构的背后,是消费市场格局的深刻变革。本土品牌凭借数字化运营、供应链优势和产品创新,在下沉市场形成强大竞争力。星巴克选择与本土资本合作,既能获得资金支持加速扩张,又可借助合作伙伴的本地化经验优化运营策略。这场涉及全球咖啡巨头的资本博弈,或将重新定义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版图。





